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团聚体的组成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20:43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团聚体,比较分析了各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与未经人为利用的埋藏古红土的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古红土的成土母质是均一的,埋藏于地下的古红土由于未被人为利用,受人为干扰小,因压实等影响结构性不良,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2)古红土被利用后土壤团聚体<0.5 mm的减少、> 0.5 mm的增加,利用方式不同,古红土的团聚体(粒级)变化不同(土层深度);(3)团聚体林地以> 5 mm为主,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耕地以> 5 mm、5~2 mm和2~1 mm为主;(4)古红土被开发利用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且林地的稳定性强于耕地,是古红土分布地区一种较合理的利用方式。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20,51(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采样点位置示意图
图1 采样点位置示意图根据《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对各古红土剖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表1),根据土壤剖面标准采样方法,自下而上采集发生层样品和直接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表层0~30 cm土壤样品,其中0~30 cm内采集了10 cm等间距样品。将采集土壤样品置于室内自然风干,装好备用。
在20~30 cm深度内(图5),林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随着团聚体粒径变小含量出现减少的趋势,>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29.65%,>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荒草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22.27%,>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疏林荒草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1~0.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18.91%,>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耕地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18.06%,其中>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图6 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土壤改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 马志军. 吉林农业. 2019(05)
[2]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王卫超,冯欢,王巍琦,桑文,张凤华. 土壤通报. 2016(02)
[3]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归还的关系[J]. 孙宝伟,杨晓东,张志浩,马文济,Ali ARSHAD,黄海侠,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13(09)
[4]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J]. 韩春兰,王秋兵,孙福军,刘素花,陈辉. 土壤学报. 2010(05)
[5]辽宁省朝阳市第四纪古红土基本性状与发生学特征研究[J]. 韩春兰,刘素花,王秋兵,王慧强. 土壤通报. 2009(06)
[6]辽宁地区古红土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王秋兵,吴殿龙,韩春兰,陈辉,郭月. 土壤通报. 2009(04)
[7]辽宁地区古红土粘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学意义[J]. 王秋兵,王慧强,韩春兰,刘素花. 土壤通报. 2008(04)
[8]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王艳玲. 土壤学报. 2008(03)
[9]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 土壤学报. 2007(04)
[10]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J].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 干旱区地理. 2005(06)
硕士论文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特征[D]. 张一鹤.东北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25241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20,51(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采样点位置示意图
图1 采样点位置示意图根据《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对各古红土剖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表1),根据土壤剖面标准采样方法,自下而上采集发生层样品和直接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表层0~30 cm土壤样品,其中0~30 cm内采集了10 cm等间距样品。将采集土壤样品置于室内自然风干,装好备用。
在20~30 cm深度内(图5),林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随着团聚体粒径变小含量出现减少的趋势,>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29.65%,>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荒草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22.27%,>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疏林荒草地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1~0.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18.91%,>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耕地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为18.06%,其中>5 mm、5~2 mm和2~1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埋藏古红土。图6 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土壤改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 马志军. 吉林农业. 2019(05)
[2]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王卫超,冯欢,王巍琦,桑文,张凤华. 土壤通报. 2016(02)
[3]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归还的关系[J]. 孙宝伟,杨晓东,张志浩,马文济,Ali ARSHAD,黄海侠,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13(09)
[4]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J]. 韩春兰,王秋兵,孙福军,刘素花,陈辉. 土壤学报. 2010(05)
[5]辽宁省朝阳市第四纪古红土基本性状与发生学特征研究[J]. 韩春兰,刘素花,王秋兵,王慧强. 土壤通报. 2009(06)
[6]辽宁地区古红土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王秋兵,吴殿龙,韩春兰,陈辉,郭月. 土壤通报. 2009(04)
[7]辽宁地区古红土粘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学意义[J]. 王秋兵,王慧强,韩春兰,刘素花. 土壤通报. 2008(04)
[8]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王艳玲. 土壤学报. 2008(03)
[9]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 土壤学报. 2007(04)
[10]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J].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 干旱区地理. 2005(06)
硕士论文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特征[D]. 张一鹤.东北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25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2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