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近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2-05-08 13:15
  基于1968年、2004年和2018年3期高分遥感影像,以王茂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提取了3个时间点的沟沿线、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和LS因子,对近50年侵蚀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用遥感方法采集的信息,可基本满足侵蚀沟中长期变化分析;(2)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一直处于变化中,时间上变化速度逐渐减缓,前期和后期沟头年均前进速率分别为0.30,0.27 m/a,沟壁年均扩张速率分别为0.009,0.004 m/a;空间上2个时期年均侵蚀沟变化密度大于200 m/(km~2·a)的值分别占比26.89%,7.07%,且多分布在流域中下游;(3)1968—2004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的影响,2005—2018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高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有助于量化分析多年治理过程中侵蚀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侵蚀沟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及信息提取
        1.2.1 数据及预处理
        1.2.2 信息提取
            (1)沟沿线提取:
            (2)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提取:
            (3)植被覆盖度计算:
            (4)LS因子提取:
    1.3 研究方法
        1.3.1 沟沿线提取结果合理性方法
        1.3.2 侵蚀沟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1)侵蚀沟形态特征研究:
            (2)侵蚀沟变化空间分布:
        1.3.3 侵蚀沟变化影响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沟沿线提取结果准确性
        2.1.1 沟沿线形态特征准确性
        2.1.2 正负地形量化分析
            (1)高程和坡度差异:
            (2)土地利用差异性:
    2.2 侵蚀沟时空变化
        2.2.1 侵蚀沟形态变化
        2.2.2 侵蚀沟变化空间分布
    2.3 侵蚀沟变化影响因素
        2.3.1 侵蚀沟变化主导因素
        2.3.2 侵蚀沟变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土壤侵蚀遥感抽样调查方法[J]. 朱梦阳,杨勤科,王春梅,张晓萍,刘宝元,魏欣,庞国伟,李玉茹,土祥.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2]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J]. 刘宝元,刘刚,王大安,伍永秋,段兴武,李建伟,沈波,孟令钦,高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04)
[3]基于高分影像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侵蚀沟分异特征分析[J]. 白舒婷,张树文,王让虎,杨久春,王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3)
[4]辽宁省侵蚀沟发育特性及地形分异特征[J]. 黄萌,范昊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5]陕北黄土区退耕前(1976—1997)坡面切沟发育特征[J]. 陈一先,焦菊英,魏艳红,赵珩钪.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6]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抗暴雨能力考察报告[J]. 刘宝元,刘晓燕,杨勤科,张晓萍,曹炜,党维勤.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7]陕北子洲县“7·26”特大暴雨引发的小流域土壤侵蚀调查[J]. 王楠,陈一先,白雷超,王灏霖,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8]黄土侵蚀沟稳定性监测与初步分析[J]. 王雷,龙永清,徐佳,庞国伟,王春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4)
[9]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10]黄土沟壑区切沟植被的激光点云滤波及地形构建[J]. 马鼎,李斌兵.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5)



本文编号:3651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51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