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白三叶根际土溶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2 14:09
为安全、科学和有效的缓解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速效磷严重不足的问题,拟通过挖掘植物根际高效溶磷菌资源来提高可供植物利用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本研究利用Pikovskaya(PVK)琼脂培养基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根际土样的分离菌株进行了筛选,利用16S r RNA基因与基因组测序技术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并测量菌株在不同磷源液体培养基中的溶磷量。综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YJ101与YJILJH,并测定了两株菌在不同磷源液体培养基中产生吲哚乙酸的能力以及与产吲哚乙酸有关的基因(ipd C、trp D、trp A)的相对表达量,初步探究了YJ101与YJILJH的促生机理。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测量了接种YJ101与YJILJH菌液后白三叶的含水量、鲜重及土壤中的有效磷、全磷等指标。在大田试验中,将YJ101菌株接种到苹果园行间种植有白三叶的土壤中,分析了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接种YJ101菌液的苹果园行间种植的白三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本试验共筛选出7株溶磷菌,分别为YJ101、YJH、YJIL...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土高原苹果园的研究
1.1.1 黄土高原的苹果生产
1.1.2 白三叶对苹果园的影响
1.2 苹果园土壤中的磷
1.3 溶磷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1.3.1 溶磷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
1.3.2 溶磷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1.3.3 溶磷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
1.3.4 溶磷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长机理
1.3.5 溶磷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溶磷菌的筛选、纯化、保存与初步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土壤肥力因子测定
2.1.3 试验设计与样品的采集
2.1.4 菌株的筛选与保存
2.1.5 菌株的初步鉴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YJ101 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2 YJH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3 YJILJH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4 YJK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5 YJM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6 YJP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7 YJQ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3 讨论
第三章 溶磷菌的溶磷能力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溶磷能力的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磷圈大小
3.2.2 菌株悬浊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与pH值
3.3 讨论
3.3.1 筛选的菌株的SI值与溶磷能力
3.3.2 溶磷量与pH值的关系
第四章 溶磷菌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及溶磷机理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菌株
4.1.2 YJ101与YJILJH的基因组测序
4.1.3 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1.4 溶磷机理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测序
4.2.2 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2.3 吲哚乙酸(IAA)的测定
4.2.4 相对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3 讨论
4.3.1 菌株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3.2 菌株YJ101与YJILJH的溶磷机理
第五章 YJ101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品的选择
5.1.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检测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样品序列的基本信息
5.2.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676020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土高原苹果园的研究
1.1.1 黄土高原的苹果生产
1.1.2 白三叶对苹果园的影响
1.2 苹果园土壤中的磷
1.3 溶磷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1.3.1 溶磷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
1.3.2 溶磷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1.3.3 溶磷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
1.3.4 溶磷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长机理
1.3.5 溶磷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溶磷菌的筛选、纯化、保存与初步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土壤肥力因子测定
2.1.3 试验设计与样品的采集
2.1.4 菌株的筛选与保存
2.1.5 菌株的初步鉴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YJ101 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2 YJH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3 YJILJH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4 YJK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5 YJM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6 YJP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2.7 YJQ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2.3 讨论
第三章 溶磷菌的溶磷能力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溶磷能力的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磷圈大小
3.2.2 菌株悬浊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与pH值
3.3 讨论
3.3.1 筛选的菌株的SI值与溶磷能力
3.3.2 溶磷量与pH值的关系
第四章 溶磷菌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及溶磷机理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菌株
4.1.2 YJ101与YJILJH的基因组测序
4.1.3 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1.4 溶磷机理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测序
4.2.2 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2.3 吲哚乙酸(IAA)的测定
4.2.4 相对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3 讨论
4.3.1 菌株YJ101与YJILJH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4.3.2 菌株YJ101与YJILJH的溶磷机理
第五章 YJ101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设计与试验样品的选择
5.1.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检测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样品序列的基本信息
5.2.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676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7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