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30 13:01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2.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速率的影响
2.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5 不同耕作方式下各指标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吕巨智,程伟东,钟昌松,范继征,石达金,刘永红,闫飞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孔晓民,韩成卫,曾苏明,吴秋平,刘丽. 玉米科学. 2014(01)
[3]外源C、N干扰下吉林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J]. 徐演鹏,卢萍,谭飞,邹振峰,吴建平,林英华. 土壤学报. 2013(04)
[4]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J]. 刘中良,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2)
[5]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J]. 王艳丽,范世涛,张强,姜镐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S1)
[6]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王俊河,马军韬. 玉米科学. 2009(05)
[7]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王新建,张仁陟,毕冬梅,汪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8]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J]. 李文凤,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时秀焕,罗金明,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7)
[9]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J]. National Maize Technology R&D Center,MOA,China,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玉米科学. 2008(03)
[10]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J]. 杨永辉,赵世伟,雷廷武,刘汗.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68359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2.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速率的影响
2.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5 不同耕作方式下各指标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吕巨智,程伟东,钟昌松,范继征,石达金,刘永红,闫飞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孔晓民,韩成卫,曾苏明,吴秋平,刘丽. 玉米科学. 2014(01)
[3]外源C、N干扰下吉林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J]. 徐演鹏,卢萍,谭飞,邹振峰,吴建平,林英华. 土壤学报. 2013(04)
[4]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J]. 刘中良,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2)
[5]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J]. 王艳丽,范世涛,张强,姜镐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S1)
[6]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王俊河,马军韬. 玉米科学. 2009(05)
[7]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王新建,张仁陟,毕冬梅,汪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8]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J]. 李文凤,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时秀焕,罗金明,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7)
[9]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J]. National Maize Technology R&D Center,MOA,China,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玉米科学. 2008(03)
[10]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J]. 杨永辉,赵世伟,雷廷武,刘汗.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68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8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