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2-10-10 15:19
利用微型蒸发器测定研究区三种固沙植物的土壤水分蒸散发量,明确了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的季节变化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得到了影响土壤水分蒸散发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夏季最高、春秋其次;2)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因子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蒸散发的影响程度最高,辐射因子的影响程度其次,水气因子以及风力因子的影响程度则较小;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线性模型经检验模型合理,可预测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量.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布样及观测方法
1.3 土壤水分蒸散发影响因子的选取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特征
2.2 土壤水分蒸散发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2.3 模型建立与验证
2.3.1 回归模型的建立
2.3.2 回归模型的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J]. 张克海,胡广录,方桥,张钰佳,李浩然. 中国沙漠. 2020(03)
[2]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J]. 陈宏祥,胡广录,赵晨宇,张宏伟,王德金.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6)
[3]新疆精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J]. 代鹏超,牛苏娟,毋兆鹏,施云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7)
[4]黑河上游高寒草地蒸散发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彭焕华,赵传燕,梁继.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1)
[5]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及空间分布[J]. 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杨昊天,李刚. 中国沙漠. 2015(04)
[6]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数值模拟研究[J].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李新强,巩文军,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2015(01)
[7]麦秸覆盖条件下土壤蒸发阻力及蒸发模拟[J]. 李艳,刘海军,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1)
[8]黑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蒸散发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程春晓,徐宗学,张淑荣,刘昌明,王志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9]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苹果加工品质评价[J]. 公丽艳,孟宪军,刘乃侨,毕金峰.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3)
[10]半干旱典型沙区1951—2005年主要气象要素及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研究[J]. 杨振常,李玉霖,崔夺,陈静,赵学勇. 中国沙漠. 2012(05)
硕士论文
[1]2000-2015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明明.长安大学 2019
[2]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及多种生态功能研究[D]. 李新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3]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研究[D]. 樊立娟.兰州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89869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布样及观测方法
1.3 土壤水分蒸散发影响因子的选取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沙植被土壤水分蒸散发特征
2.2 土壤水分蒸散发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2.3 模型建立与验证
2.3.1 回归模型的建立
2.3.2 回归模型的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J]. 张克海,胡广录,方桥,张钰佳,李浩然. 中国沙漠. 2020(03)
[2]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J]. 陈宏祥,胡广录,赵晨宇,张宏伟,王德金.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6)
[3]新疆精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J]. 代鹏超,牛苏娟,毋兆鹏,施云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7)
[4]黑河上游高寒草地蒸散发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彭焕华,赵传燕,梁继.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1)
[5]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及空间分布[J]. 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杨昊天,李刚. 中国沙漠. 2015(04)
[6]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数值模拟研究[J].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李新强,巩文军,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2015(01)
[7]麦秸覆盖条件下土壤蒸发阻力及蒸发模拟[J]. 李艳,刘海军,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1)
[8]黑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蒸散发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程春晓,徐宗学,张淑荣,刘昌明,王志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9]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苹果加工品质评价[J]. 公丽艳,孟宪军,刘乃侨,毕金峰.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3)
[10]半干旱典型沙区1951—2005年主要气象要素及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研究[J]. 杨振常,李玉霖,崔夺,陈静,赵学勇. 中国沙漠. 2012(05)
硕士论文
[1]2000-2015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明明.长安大学 2019
[2]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及多种生态功能研究[D]. 李新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3]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研究[D]. 樊立娟.兰州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89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8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