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吉林玉米带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15:45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土壤结构破坏加剧,抗逆性变差,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吉林中部农区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寻找能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地表径流,促进玉米高产稳产,适合北方旱作农区的可持续耕作方式,为合理耕层构建,实现玉米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供农艺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翻耕结合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耕作层的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年际间的对比表明,连年翻耕对土壤容重的降低作用略大于一年翻耕,隔年翻耕则会使耕作层的土壤容重有所上升。2、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还田相结合可以提高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40-80cm土层,仅苗期翻耕处理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农民习惯处理。3、翻耕结合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耕作层>1mm团聚体的数量。连年翻耕,会降低对>1mm团聚体的影响,增加0.25-0.5mm团聚体的数量。隔年进行的翻耕处理,在翻耕当年,可显著降低耕作层>1mm团聚体数量,并增加0.5-1mm团聚体数量;而传...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性状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研究
        3.1.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3.1.3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4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
        3.2.1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2 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3.3.1 耕作方式对玉米株高、茎粗的影响
        3.3.2 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J].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2]耕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特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张俊丽,Sikander Khan Tanveer,薛菁,邹宏,董晓梅,李康,拜翊莎.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0)
[3]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4]玉米农田耕层现状、存在问题及合理耕层构建探讨[J]. 郑洪兵,齐华,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瑞平,李伟堂.  耕作与栽培. 2014(05)
[5]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孔晓民,韩成卫,曾苏明,吴秋平,刘丽.  玉米科学. 2014(01)
[6]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卫晓轶,魏锋,洪德峰,马俊峰,马毅,张学舜.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8)
[7]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刘义国,刘永红,刘洪军,商健,于淙超,林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3)
[8]生物耕作对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J]. 李双喜,郑宪清,袁大伟,张娟琴,何七勇,吕卫光.  华北农学报. 2012(S1)
[9]渭北旱塬区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李荣,王敏,贾志宽,侯贤清,杨宝平,韩清芳,聂俊峰,张睿.  农业工程学报. 2012(02)
[10]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玉米科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灌溉需水量随机模拟[D]. 黄仲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 董智.沈阳农业大学 2013
[3]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龙方.湖南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李春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红亮.沈阳农业大学 2016
[3]不同耕作方式对高产春玉米冠根衰老的影响[D]. 白建芳.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吉林省耕地资源问题研究[D]. 梁春达.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9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89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