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影响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对玉米的生物效应
发布时间:2022-11-03 20:28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生态风险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是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进入土壤环境后会对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生物毒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自然界中与植物关系最密切的根际微生物之一,可以改善植物营养,提高植物抗逆性,修复土壤污染,也可能影响植物对ENPs的抗性和吸收。本试验以纳米ZnO和纳米Ag为供试材料,在温室土壤盆栽条件下,研究接种AM真菌对ENPs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估AM真菌对ENPs的生物效应的影响。 1.研究了施加不同水平纳米ZnO(0、500、1000、2000、3000mg/kg)和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mellea对玉米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土壤中纳米ZnO施加水平的增加,菌根侵染率和玉米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降低,植株体内Zn含量和吸收量逐渐增加,地上部分N、P、K、Fe、Cu吸收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均促进玉米的生长,改善N、P、...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ENPs 概述
1.1.1 ENPs 的性质及应用
1.1.2 ENPs 安全性研究进展
1.1.3 ENPs 的植物毒性
1.1.4 ENPs 对微生物的影响
1.2 AM 真菌概述
1.2.1 AM 真菌对植物的影响
1.2.2 AM 真菌和土壤污染修复
1.2.3 土壤污染物对 AM 真菌的影响
1.2.4 AM 真菌与人工纳米颗粒
1.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2章 AM 真菌和纳米 ZnO 对玉米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根侵染率
2.2.2 玉米生物量、株高和根冠比
2.2.3 根系形态
2.2.4 地上部分与根系 N、P、K、Fe、Cu 含量
2.2.5 地上部分与根系 N、P、K、Fe、Cu 吸收量
2.2.6 地上部分与根系的 Zn 含量和 Zn 吸收量
2.2.7 玉米收获后土壤中的 DTPA-Zn 含量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纳米 Ag 对玉米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侵染率
3.2.2 玉米生物量、株高和根冠比
3.2.3 根系形态
3.2.4 地上部分与根系的 Ag 含量和吸收量
3.2.5 地上部分和根系 N、P、K、Zn、Fe、Cu 含量及吸收量
3.2.6 玉米收获后土壤 DTPA-Ag 含量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AM 真菌和不同种类 ENPs 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根侵染率
4.2.2 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及根冠比
4.2.3 根系形态
4.2.4 地上部分和根系 N、P、K、Cu、Fe 吸收量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及毒性效应[J]. 杨新萍,赵方杰. 环境科学. 2013(11)
[2]金属型纳米颗粒对植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J]. 张海,彭程,杨建军,施积炎.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3)
[3]人工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及其在植物中的吸收和累积[J]. 王发园.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2)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J]. 李宝深,冯固,吕家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6)
[5]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J]. 盛萍萍,刘润进,李敏. 菌物学报. 2011(04)
[6]纳米氧化锌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J]. 王振红,罗专溪,颜昌宙,杨环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
[7]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幼苗素质的影响[J]. 王倡宪,李晓林,宋福强,王皙琛. 华北农学报. 2010(S2)
[8]接种AM真菌对胡萝卜生长和辛硫磷残留的影响[J]. 王发园,陈欣,孙鲜明,石兆勇. 环境科学. 2010(12)
[9]人工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王震宇,赵建,李娜,李锋民. 环境科学. 2010(06)
[10]纳米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中应用前景探讨[J]. 王萌,陈世宝,李娜,马义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2)
本文编号:3700574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ENPs 概述
1.1.1 ENPs 的性质及应用
1.1.2 ENPs 安全性研究进展
1.1.3 ENPs 的植物毒性
1.1.4 ENPs 对微生物的影响
1.2 AM 真菌概述
1.2.1 AM 真菌对植物的影响
1.2.2 AM 真菌和土壤污染修复
1.2.3 土壤污染物对 AM 真菌的影响
1.2.4 AM 真菌与人工纳米颗粒
1.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2章 AM 真菌和纳米 ZnO 对玉米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根侵染率
2.2.2 玉米生物量、株高和根冠比
2.2.3 根系形态
2.2.4 地上部分与根系 N、P、K、Fe、Cu 含量
2.2.5 地上部分与根系 N、P、K、Fe、Cu 吸收量
2.2.6 地上部分与根系的 Zn 含量和 Zn 吸收量
2.2.7 玉米收获后土壤中的 DTPA-Zn 含量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纳米 Ag 对玉米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侵染率
3.2.2 玉米生物量、株高和根冠比
3.2.3 根系形态
3.2.4 地上部分与根系的 Ag 含量和吸收量
3.2.5 地上部分和根系 N、P、K、Zn、Fe、Cu 含量及吸收量
3.2.6 玉米收获后土壤 DTPA-Ag 含量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AM 真菌和不同种类 ENPs 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根侵染率
4.2.2 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及根冠比
4.2.3 根系形态
4.2.4 地上部分和根系 N、P、K、Cu、Fe 吸收量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及毒性效应[J]. 杨新萍,赵方杰. 环境科学. 2013(11)
[2]金属型纳米颗粒对植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J]. 张海,彭程,杨建军,施积炎.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3)
[3]人工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及其在植物中的吸收和累积[J]. 王发园.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2)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J]. 李宝深,冯固,吕家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6)
[5]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J]. 盛萍萍,刘润进,李敏. 菌物学报. 2011(04)
[6]纳米氧化锌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J]. 王振红,罗专溪,颜昌宙,杨环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
[7]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幼苗素质的影响[J]. 王倡宪,李晓林,宋福强,王皙琛. 华北农学报. 2010(S2)
[8]接种AM真菌对胡萝卜生长和辛硫磷残留的影响[J]. 王发园,陈欣,孙鲜明,石兆勇. 环境科学. 2010(12)
[9]人工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王震宇,赵建,李娜,李锋民. 环境科学. 2010(06)
[10]纳米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中应用前景探讨[J]. 王萌,陈世宝,李娜,马义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2)
本文编号:3700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0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