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互作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2 01:53
  研究温度和水分变化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黑土有机碳矿化的规律及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个不同有机碳含量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10℃、10℃、20℃和30℃四个温度和6个含水量即5%、11%、17%、23%、29%和50%,通过280天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中、低有机碳含量的三个黑土总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在含水量5~50%的条件下,3个黑土的总有机碳含量及轻、重组有机碳含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呈现30℃<20℃<10℃<-10℃的规律;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高和中有机碳土壤以含水量29%为转折点、低有机碳土壤以含水量23%为转折点,3个黑土的总有机碳含量及轻、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三个土壤的总有机碳的最低值分别为21.23g·kg-1、18 g·kg-1、15.11 g·kg-1,较培养前分别减少了3.54 g·kg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机碳储量研究
        1.3.2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4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试指标及方法
        2.3.1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2.3.2 土壤重组的提取方法
        2.3.3 土壤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2.3.4 土壤轻组有机碳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与计算方法
第三章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
    3.1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
        3.1.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1.2 土壤总有机碳矿化率的变化
    3.2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率的影响研究
        3.2.1 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2.2 土壤重组有机碳矿化率的变化
    3.3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率的影响研究
        3.3.1 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3.2 土壤轻组有机碳矿化率的变化
第四章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4.1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研究
        4.1.1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
        4.1.2 土壤微生物量碳矿化率的变化
    4.2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4.2.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4.2.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矿化率的变化
    4.3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4.3.1 土壤微生物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4.3.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矿化率的变化
第五章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
    5.1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研究
        5.1.1 温度和水分对高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5.1.2 温度和水分对中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5.1.3 温度和水分对低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5.2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
        5.2.1 高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规律
        5.2.2 中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规律
        5.2.3 低有机碳含量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规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的影响[J]. 蓝家程,肖时珍,林俊清,沈艳.  浙江农业学报. 2017(10)
[2]土壤碳组分及其环境意义概述[J]. 赵荟.  林业建设. 2017(02)
[3]添加玉米秸秆对白浆土重组有机碳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J]. 孙元宏,高雪莹,赵兴敏,隋标,王鸿斌,赵兰坡.  土壤学报. 2017(04)
[4]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徐文静,丛耀辉,张玉玲,段鹏鹏,范庆锋,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5]土壤碳循环主要过程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J]. 陈龙飞,何志斌,杜军,杨军军,朱喜.  草业学报. 2015(11)
[6]培养温度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参数的影响研究[J]. 葛序娟,潘剑君,邬建红,王恒钦,余文飞,李炳亚,王培燕.  土壤通报. 2015(03)
[7]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J]. 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  生态学报. 2015(11)
[8]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J]. 马昕昕,许明祥,张金,邱宇洁,脱登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06)
[9]水分和温度对若尔盖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 王丹,吕瑜良,徐丽,张洪轩,王若梦,何念鹏.  生态学报. 2013(20)
[10]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  环境科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 王娇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

硕士论文
[1]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 丁长欢.西南大学 2016
[2]温度和水分对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 丛山.吉林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723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23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