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对北亚热带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森林火灾对北亚热带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解森林火灾对中国北亚热带地区三种不同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本文以火烧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次生林(石栎(Quercus fabri Hance)、白栎(Lithocarpus glaber)为主夹杂少量青冈(Cyclobalanpsis glauca))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毗邻未火烧林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森林火灾1年后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次生林0~50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同一林火强度对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为林火对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1)火灾发生1年后在0~50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对照样地增加17.38t·hm-2,增加幅度为23.78%,差异极显著(P㩳0.01)。其中,马尾松林火烧样地0~10cm、1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升高了24.8%、50.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2)火灾后马尾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增幅分别为4.5%~47.6%、6.64%~43.04%和8.95%~49.10%,且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差异极显著(P㩳0.01)。土壤有机碳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10cm,相比于对照样地增加了8.62 g·kg-1。3)过火后马尾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㩳0.01)。火后土壤有机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植被层未充分燃烧的有机残体的混入所引起的。2、森林火灾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1)火灾发生1年后在0~50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对照样地增加了13.28t·hm-2,增加幅度为19.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㩳0.01),其中主要集中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分别增加了8.6 t·hm-2和3.65 t·hm-2(2)火灾后杉木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增幅分别为1.74%~38.0%、6.6%~33.2%和3.1%~45.7%,且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差异极显著(P㩳0.01)。杉木林火灾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土层中增加了9.22 g·kg-1。(3)过火后杉木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㩳0.01)。3、森林火灾对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1)火灾发生1年后在0~50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对照样地增加了14.34t·hm-2,增加幅度为18.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㩳0.01)。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72 t·hm-2和5.08 t·hm-2。(2)火灾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增幅分别为3.9%~35.1%、9.6%~47.3%和1.2%~61.4%,且在0~10cm土层中差异极显著(P㩳0.01)。次生林火灾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土层中增加了8.00 g·kg-1。(3)过火后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㩳0.01)。4、森林火灾对三种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比较(1)火灾后马尾松林、杉木林、次生林,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不显著,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0~1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表现为:杉木林次生林马尾松林。(2)火灾后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在0~50cm各土层中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在0~1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增加量表现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次生林。(3)中度火烧后马尾松林、杉木林、次生林三种林分土壤易氧化碳增加量在0~10cm土层中差异显著,易氧化碳增加量表现为:马尾松林次生林杉木林。在10~50cm土层中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且无明显的变化规律。(4)火灾后三种林分土壤轻组有机质增加量差异不显著,其中0~10cm土层中轻组有机质增加量表现为:马尾松林次生林杉木林。而在10~50cm土层中三种林分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增加均表现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次生林。
【关键词】:森林火灾 马尾松林 杉木林 次生林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62.1;S714.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引言15-23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3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23-25
- 1.2.1 研究目标23
- 1.2.2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1.2.3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25-29
- 2.1 研究区概况25-26
- 2.2 研究方法26-29
- 2.2.1 样地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26-27
- 2.2.2 计算方法及样品测定27-28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28-29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9-49
- 3.1 火烧对三种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29-32
- 3.1.1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29-30
- 3.1.2 火烧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30
- 3.1.3 火烧对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30-31
- 3.1.4 小结31-32
- 3.2 火烧对三种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32-41
- 3.2.1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2-35
- 3.2.2 火烧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5-38
- 3.2.3 火烧对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8-40
- 3.2.4 小结40-41
- 3.3 三种不同林分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比较41-49
- 3.3.1 三种不同林分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比较41-43
- 3.3.2 三种不同林分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比较43-47
- 3.3.3 小结47-49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9-59
- 4.1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49-51
- 4.1.1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49-50
- 4.1.2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50-51
- 4.2 森林火灾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51-53
- 4.2.1 森林火灾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51-52
- 4.2.2 森林火灾对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52-53
- 4.3 森林火灾对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53-56
- 4.3.1 森林火灾对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53-55
- 4.3.2 森林火灾对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55-56
- 4.4 森林火灾对三种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56-58
- 4.4.1 三种不同林分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比较56-57
- 4.4.2 三种不同林分火烧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比较57-58
- 4.5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5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杨平;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百年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向业凤;黄龙山林区林地开垦和弃耕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肖安序;亚高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氮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玮;茶园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矿化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森林火灾对北亚热带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