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富硒红壤中硒与重金属关系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8:16

  本文关键词:富硒红壤中硒与重金属关系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现有富硒红壤(Se含量≥0.4 mg·kg-1)近全省土地面积的20%,具有发展富硒资源特色产业的潜在优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富硒土壤可能伴生重金属富集现象,且富硒土壤未必能生产出富硒农产品,而有关富硒红壤Se元素有效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研究仍缺少。因此,为生产安全的天然富硒农产品,本论文采集富硒区不同硒含量的土壤和作物,调查Se元素与重金属(Pb、Cd、Cr、Cu、Zn、Ni、La、Ce和Rb)的关系,探索土壤硒形态分布及有效硒的提取方法,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土壤-蔬菜”体系的Se和重金属含量,研究蔬菜和水稻种植下富硒红壤Se吸收规律等,以期为生产富硒农作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诏安、大田和寿宁三个县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土壤中Se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因地点不同而略有差异。大田县土壤硒含量与Cu和Pb呈极显著正相关,诏安县和寿宁县土壤Se与重金属相关性不显著,只有个别重金属(如Cr等)含量超过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但土壤重金属存在复合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在上述富硒土壤上生长的十几种作物中只有大蒜和白萝卜达到了富硒食品的标准,可见富硒土壤上不一定能生产出富硒农产品;植株样品Se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也表现出地点性差异,诏安县植株Se与Cu、Rb和Ni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寿宁县Se与Cr呈显著正相关,大田县植株Se与重金属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中硒与重金属存在的相关性,并不一定在作物中也存在同样的相关性,可能与土壤本身理化性状和作物类型有关。(2)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与土壤总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主要受土壤总硒含量的影响;在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中,有机物-硫化物及元素态硒含量占土壤总硒含量的比例最高,为47.09%~55.84%,其次是残渣态硒,为26.04%~34.56%,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含量为5.51%~10.19%,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为4.13%-8.70%,可溶态硒含量最低,为2.26%-4.16%;0.5mol·L-1NaH2PO4溶液提取的土壤有效硒与作物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适用于福建红壤有效硒的提取。(3)3种蔬菜在两种硒含量土壤(低硒土壤硒含量为0.23mg·kg-1,富硒土壤硒含量为0.72mg·kg-1)中对Se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中,空心菜、芥菜和大蒜在富硒土壤中的硒含量均高于低硒土壤的处理,在富硒土壤中,根部和可食部位分别是低硒土壤的1.6~2.6倍和1.1-4.5倍,三种蔬菜根部(鳞茎)硒含量均高于茎、叶,三种蔬菜可食部位对硒的吸收能力表现为大蒜( 0.029~0.143mg·kg-1 )芥菜(0.007~0.016 mg·kg-1)空心菜(0.002~0.007mg·kg-1 )。两种土壤处理中芥菜和空心菜不同部位Pb、Cd、Zn、Cu、Cr和Ni的含量表现为根茎、叶,大蒜中Pb、Cu、Cr和Ni的含量表现为叶鳞茎,Cd和Zn表现为鳞茎叶。(4)3种蔬菜在不同硒含量土壤(硒含量分别为0.29、0.58、0.98、2.07mg·kg-1)中Se吸收规律的研究中,蔬菜地上部硒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硒含量土壤处理中大蒜、芥菜和菠菜相同部位硒含量表现为Se2.07 Se0.98Se0.58Se0.29,即土壤硒含量较高,生长的蔬菜硒含量也较高。不同硒含量土壤的菠菜和芥菜各部位硒含量分布情况为地下部地上部,其中,菠菜地下部是地上部的4.8~7.05倍,芥菜地下部是地上部的5.78~12.06倍,Seo.29和Seo.58土壤处理的大蒜各部位硒含量分布情况为根部鳞茎叶部,Seo.9s和Se2.07处理的大蒜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则为鳞茎根部叶部,同时3种蔬菜不同部位硒含量均表现为大蒜芥菜菠菜。3种蔬菜可食部位有机硒含量较高,占总硒含量的73.54%~84.67%,同时硒含量较高土壤处理的蔬菜可食部分有机硒含量也相对较高。本试验中土壤有效硒和总硒含量与蔬菜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5)水稻在不同硒含量土壤(硒含量分别为0.23、0.72和0.98 mg·kg-1 )中Se吸收规律的研究中,水稻地上部硒含量从分蘖期到成熟期整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水稻各部位硒积累情况表现为根部叶部茎部壳籽粒,三种硒含量土壤的水稻各部位硒含量表现为Se0.98 (0.111~0.5 70mg·kg-1 ) Se0.72 (0.059~0.519mg·kg-1 ) Se0.23 ( 0.031 ~0.345 mg·kg-1 )处理;水稻根系对Se的吸收系数随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水稻次级转运系数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同时硒含量较高土壤处理的水稻籽粒有机硒含量略高于硒含量较低土壤的处理,有机硒含量占总硒的百分比从77.69%提高到80.73%。
【关键词】:富硒红壤 重金属 蔬菜 水稻 吸收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8.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21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3-19
  • 2.1 土壤学中硒元素的研究13-15
  • 2.2 植物营养学上硒元素的研究15-19
  • 2.3 存在问题19
  • 3 研究内容19-20
  • 4 技术路线20-21
  • 第一章 福建富硒区硒元素与重金属共存关系的研究21-32
  • 1.1 试验材料和方法21-22
  • 1.1.1 研究区概况21
  • 1.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1
  • 1.1.3 测定指标及方法21-22
  • 1.2 结果与分析22-30
  • 1.2.1 土壤中硒与重金属的关系22-26
  • 1.2.2 植株硒与重金属的关系26-30
  • 1.3 小结30-32
  • 第二章 富硒区土壤硒形态分布及有效硒提取方法研究32-36
  • 2.1 材料和方法32-33
  • 2.1.1 供试土壤和作物32
  • 2.1.2 分析方法32-33
  • 2.2 结果与讨论33-35
  • 2.2.1 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33-34
  • 2.2.2 土壤中硒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34-35
  • 2.2.3 红壤有效硒浸提剂的选择35
  • 2.3 小结35-36
  • 第三章 3种蔬菜在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硒与重金属含量分析36-43
  • 3.1 材料和方法36-37
  • 3.1.1 供试土壤与材料36
  • 3.1.2 试验设计36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36-37
  • 3.2 结果与分析37-41
  • 3.2.1 3种蔬菜在两种硒含量土壤中的硒含量分析37-39
  • 3.2.2 3种蔬菜对两种硒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39-41
  • 3.3 小结41-43
  • 第四章 3种蔬菜在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硒吸收规律的研究43-49
  • 4.1 材料与方法43-44
  • 4.1.1 供试材料43
  • 4.1.2 试验设计43-44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44
  • 4.2 结果与分析44-48
  • 4.2.1 蔬菜不同生长期硒含量的吸收情况44-45
  • 4.2.2 3种蔬菜在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硒吸收规律45-46
  • 4.2.3 3种蔬菜可食部位硒形态分布46-47
  • 4.2.4 土壤中不同形态硒与蔬菜硒含量相关性研究47-48
  • 4.3 小结48-49
  • 第五章 水稻在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硒吸收规律研究49-55
  • 5.1 材料与方法49-50
  • 5.1.1 供试材料49
  • 5.1.2 试验设计49-50
  • 5.2 结果与分析50-54
  • 5.2.1 不同硒含量土壤对水稻产量及长势的影响50
  • 5.2.2 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硒的吸收情况50-51
  • 5.2.3 不同硒含量土壤对水稻不同部位硒含量的影响51-52
  • 5.2.4 水稻对土壤硒的吸收和转运52
  • 5.2.5 稻米中硒形态分布情况52-53
  • 5.2.6 水稻土壤中硒形态的分布53-54
  • 5.3 小结54-55
  • 第六章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J];土壤;2005年03期

2 谢宝贵,刘洁玉;重金属在三种食用菌中的累积及对其生长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05年02期

3 薛艳,沈振国,周东美;蔬菜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的差异与机理[J];土壤;2005年01期

4 张炜鹏;陈金林;黄全能;王擎运;赵好;薛丹;;南方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霞;;蔬菜中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6 邹日;沈镝;柏新富;李锡香;;重金属对蔬菜的生理影响及其富集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1年04期

7 贾锐鱼;赵晓光;祖彪;;叶类蔬菜对重金属的敏感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8 杨海菊;;农作物富集土壤重金属的规律及其运用[J];绿色科技;2011年04期

9 焦鹏;高建培;王宏镔;熊国焕;易锋;;N、P、K肥对玉米幼苗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伍钧;吴传星;孟晓霞;杨刚;沈飞;李艳;张倩;;重金属低积累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文珊;陆健健;;迁徙滨鹬对重金属的富集及其环境检测意义[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褚武英;俞膺浩;袁维佳;;淡水动物体内重金属的生态化学特征[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文英;;福州市蔬菜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绪平;吴堑虹;戴塔根;;地貌及风向对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洁;刘文英;陈卫军;;电镀污染区植物对复合重金属的富集、转移和修复潜力[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永婷;钱忠英;盛春;李新国;;上海地区几种淡水动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8年

7 李薇;肖翔林;吴文如;;药用动、植物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利与弊[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刚;伍钧;;甘洛废弃铅锌矿区几种草本植物的重金属耐性研究[A];四川省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爱霞;张敏;方炎明;;重金属在南京城市树木中的富积及大气污染评价[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乃明;李阳红;;污水灌区土壤-作物系统对三种重金属吸收富集特征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芳;成都经济区生态研究获多项重要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范玲 刘应平;长江水质受流域内特殊地质体影响明显[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康传义 陈艳 实习生 赵佳 陈欢;我们的土地被污染了吗?[N];陕西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童光来;蜈蚣草拯救“中毒”土壤[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郑荣 罗会江 本报特约记者 金光;农业地质开路 品牌农业强省[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薇;微生物—蓖麻联合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潘峗;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毒性行为及其资源化利用过程的风险评估[D];上海大学;2015年

3 万甜;超声溶胞污泥回流-SBR工艺典型重金属再分配及累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婷;微生物细胞表面的化学/基因改性调控用于重金属分离及(形态)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5 杨玉荣;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作用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海燕;大蒜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7 李其林;重庆市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陆引罡;铅镍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其根际微生态特征[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何峰;重庆市农田土壤—粮食作物重金属关联特征与污染评价[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昱璇;滇池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在四种蔬菜中的累积效应及其风险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丽洁;海带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及重金属诱导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侯运楠;重金属抗性菌的生物吸附特性及抗性基因CzcA的克隆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安红梅;三峡库区耐淹植物内生真菌重金属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马新旺;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积累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研究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5年

6 朱赛勇;玉米和豆科植物单播及混播对弱碱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提取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李少丛;河南省砂姜黑土基本性质时空变化分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D];郑州大学;2015年

8 叶美玲;南极酵母AN5重金属Cu~(2+)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吕世峰;松花江哈尔滨段沉积物污染评估及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曾东梅;有机—无机复合稳定剂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处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富硒红壤中硒与重金属关系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2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