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20:21

  本文关键词: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的研究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农学,水文学,土壤学等领域举足轻重。土壤水分是控制土壤层水分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变量,对径流产生、土壤侵蚀及营养物质流失等水文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着降水的陆面分配和产汇流过程,而且还影响着潜热和显热的净辐射分配。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黑河流域是我国用水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多来源于祁连山的出山径流,近年来随着中游农业的发展,使得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下游荒漠区生态用水较少,沙生植物死亡,沙尘暴频发,解决该流域水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本研究选择黑河上游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核心区的天老池小流域进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研究。在该流域范围内布设土壤水分采样点,在2014年5月到9月间生长季,以10天为周期用TDR仪采集土壤水分数据,分析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相关影响因子,同时研究坡面尺度的时间稳定性,找出坡面尺度的代表性测点,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在生长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土壤水分稳定期(7月上旬至8月下旬)和土壤水分回落期(9月上旬至生长季结束)。2)各植被类型的土壤湿度在土壤剖面上基本都表现为下降型;仅干草原在5月份表现为上层(10cm)土壤水分低于下层(50cm);青海云杉林由于自身土壤结构原因,在7月至生长季结束,表层(10cm)土壤水分低于下层(50cm)。冻土的季节性融化在祁连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研究中不可忽略。3)在本研究区,坡位并不是影响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植被类型间。整个生长季四种植被类型间土壤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在生长季不断变化,自6月中旬后,空间格局稳定为:灌木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干草原。在祁连山区进行土壤水分空间模拟时,植被类型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且应当耦合地温。完全基于地形属性的水文模型在本研究区应当慎用。4)因为获取高精度高时间频率的土壤水分数据费时费力,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困难,为了使其更加简单,在本研究区坡面尺度上进行时间稳定性研究,寻找坡面土壤水分的代表性测点。累计分布函数中,祁连圆柏林的时间稳定性较高。但三个坡面累计概率为0.5的观测点在极端干湿状态都不能保持一致,通过累计概率函数寻找坡面平均土壤水分代表点的方法不可行。5)一般情况下MRD值接近于0且SDRD值最小的观测点可以代表研究区SWS的平均状态,但在本研究区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于是另外引入ITS和MABE两个指标。四种方法确定的代表测点各不相同,综合来看,灌木林地8号,青海云杉林的3号、10号以及祁连圆柏林的13号、14号被列为各自坡面的代表性测点。四种方法确定的代表性测点对青海云杉林平均土壤水分状况预测最好,祁连圆柏林次之,灌木林最差。6)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得出,三个坡面SWS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基本都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都具有强烈的时间稳定性,但是程度也有差异,从大到小依次是: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灌木林。本研究加入了土壤水冻结因素,有助于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认识,同时研究了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找出了坡面土壤水分的代表性测点,有助于降低土壤水分研究的采样工作量,提高效率,为时间稳定性理论研究积累了必要的数据,同时为祁连山区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祁连山区的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研究及各种水文气候模型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时间稳定性 代表性测点 黑河上游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5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9
  • 1.3.1 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11-16
  • 1.3.2 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的时间稳定性16-19
  • 1.4 小结19-20
  • 参考文献20-25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和方法25-31
  • 2.1 研究区概况25-26
  • 2.2 研究内容26-27
  • 2.3 研究方法27-29
  • 2.3.1 试验设计及数据获取27-28
  • 2.3.2 数据分析方法28-29
  • 2.4 技术路线图29-30
  • 参考文献30-31
  • 第三章 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31-38
  • 3.1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31
  • 3.1.1 试验设计31
  • 3.1.2 数据分析31
  • 3.2 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31-33
  • 3.3 植被类型和剖面深度对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的影响33-35
  • 3.4 坡位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35-36
  • 3.5 小结36-37
  • 参考文献37-38
  • 第四章 坡面尺度土壤贮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38-48
  • 4.1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38-40
  • 4.1.1 数据获取38
  • 4.1.2 土壤贮水量(SWS)计算38-39
  • 4.1.3 累计概率函数39
  • 4.1.4 相对偏差39-40
  • 4.2 累计分布函数分析40-41
  • 4.3 相对偏差分析41-44
  • 4.4 非参数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44-46
  • 4.5 小结46-47
  • 参考文献47-4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8-51
  • 5.1 主要结论48-49
  • 5.2 研究展望49-5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万杰;郭异礁;;虎峰镇土壤水分的动态及其随机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杨涛;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孟丹;;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3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4 高建华;胡振华;;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3期

5 王安琪;施建成;宫辉力;解超;;降尺度土壤水分信息与植被生长参量的时空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6 胡伟;熊凌云;熊雄;胡新华;;自动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中的阈值确定[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年03期

7 陆枫;胡志洪;胡毅恒;;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J];企业导报;2012年23期

8 黄文杰;吕军;翟伶俐;魏晓奕;朱宝;;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差异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9 冯兆林;陈玲爱;;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Ⅰ.土壤水的扩散机制及水在剖面中运动的限制[J];土壤学报;1958年01期

10 花临亭;;辽西砂荒地带土壤水分演变趋势与土地利用问题[J];辽宁农业科学;196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田宜龙;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N];河南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杨长刚;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改改;丘陵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模拟[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伟;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7 杨开宝;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吴元芝;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10 韩桂红;干旱区盐渍地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凯;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苏欢;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丁从慧;土壤水分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洛丹;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盛元;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佳洲;土壤水分对三七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雪;牧草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水分对修剪高度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金锋;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苏一鸣;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起垄覆膜垄沟覆草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上官玉铎;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2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