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0 11:07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质炭指生物质在完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炭化后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固态物质,被认为是增加土壤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生物质炭的结构性质由于其制备原料、制备温度及制备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300、400、500和6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利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的元素含量、表面官能团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制备所需生物质炭的最佳温度条件。同时,本研究将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施入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并以苹果枝条为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以不同水平(10,20,30 t·hm-2)施入果园土壤,以探究二者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获得不同级别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分析各级别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为全面了解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改良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农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含碳量增加(50.27-65.68%),而氢、氧、氮及酸性官能团的含量不断降低,热稳定性增强。碱性官能团含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BC500处达到最大(0.39 mmol?g-1)。2.室内培养实验表明,X土中施用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后,0.25 mm团聚体含量和MWD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含量和PAD、ELT显著降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2 mm团聚体呈现增加趋势,不同处理间以500℃形成的2 mm大团聚体最多,300℃最少。3.一年的果园试验表明,施用由苹果枝条制备的生物质炭主要减少了黑垆土5-8 mm、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2 mm、2-5 mm团聚体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幅度最大,且随着生物质炭的用量显著增加。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黑垆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对1-2 mm团聚体有机碳提高幅度最大,达70%以上。4.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各土壤活性碳组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中,以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幅度最大,高达184.29%,对各活性碳组分的提高作用均表现为300℃400℃500℃600℃。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生物质炭 团聚体 有机碳 活性碳 黑垆土 X土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8
  • 1.2.1 生物质炭的基本特性13-14
  • 1.2.2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4
  • 1.2.3 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14-16
  • 1.2.4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16-18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8-19
  • 1.4 研究内容19-20
  • 1.5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25
  • 2.1 室内模拟试验供试土壤概况和材料21
  • 2.1.1 试验土壤基本性质21
  • 2.1.2 生物质炭的制备21
  • 2.1.3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21
  • 2.2 大田试验供试土壤概况和材料21-23
  • 2.2.1 试验地自然条件21-22
  • 2.2.2 生物质炭22
  • 2.2.3 试验处理22
  • 2.2.4 土样采集22-23
  • 2.3 生物质炭与土壤样品测定方法23-24
  • 2.3.1 生物质炭的测定23
  • 2.3.2 土壤团聚体分级及稳定性评价23
  • 2.3.3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测定23-24
  •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24-25
  • 第三章 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的结构性质25-30
  • 3.1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的性质及结构的影响25-28
  • 3.1.1 生物质炭的元素构成25-26
  • 3.1.2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质炭的红外光谱图及表面官能团特征26-27
  • 3.1.3 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的热重分析27-28
  • 3.2 讨论28-29
  • 3.3 小结29-30
  •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30-39
  • 4.1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30-33
  • 4.1.1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30-32
  • 4.1.2 不同温度制备的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32-33
  • 4.2 不同施用水平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33-36
  • 4.2.1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33-35
  • 4.2.2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35
  • 4.2.3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35-36
  • 4.3 讨论36-38
  • 4.4 小结38-39
  • 第五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39-50
  • 5.1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39-41
  • 5.1.1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39-40
  • 5.1.2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40-41
  • 5.2 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41-45
  • 5.2.1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41-43
  • 5.2.2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43-45
  • 5.3 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配的影响45-47
  • 5.3.1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配的影响45-46
  • 5.3.2 不同施用水平及调节pH前后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的影响46-47
  • 5.4 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47
  • 5.4.1 培养试验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47
  • 5.4.2 大田试验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47
  • 5.5 讨论47-49
  • 5.6 小结49-50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0-52
  • 6.1 主要结论50-51
  • 6.1.1 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的结构性质50
  • 6.1.2 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50-51
  • 6.2 创新点51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1-52
  • 参考文献52-59
  • 附录59-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1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