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胞外多糖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产胞外多糖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改善农田土壤团粒结构有利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生物驱动因子,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微生物自身携带电荷,能够产生静电引力将土壤颗粒连接;二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多糖、蛋白、脂质等)可以作为胶结剂,将颗粒紧紧粘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产胞外多糖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如下: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的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土样中,初筛得到8株长势良好的菌株,分别标记为A, B、C、D、E、F、G和H。根据菌落形态和富集情况进一步筛选出5株菌株。依据菌株多糖干重和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复筛,最后筛选出2株产糖量较高的菌株,代号为WN-E和WN-F。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第八版的《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初步判定WN-E和WN-F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WN-E和WN-F菌株均在LB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在接种4h后进入对数期,12h后进入稳定期。其中,WN-E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在含5% NaCl的LB培养基中生长;WN-F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能在含7% NaCl的LB培养基中生长。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WN-E菌株与巨大芽孢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并命名为Bacillus sp. WN-E;而WN-F菌株与阿氏芽孢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并命名为Bacillus sp. WN-F。对供试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WN-E菌株胞外多糖的含糖量为70.35%,溶解度为0.15g/100 g H2O,属于微溶物质。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胞外产物为多糖,且含有吡喃糖。WN-F菌株胞外多糖的含糖量为68.09%,溶解度为0.04g/100gH2O,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与WN-E菌株胞外多糖相似,初步判定可能属于同一类多糖。产胞外多糖细菌及其多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的发酵液能显著提高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和产多糖细菌菌数,但菌体本身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也对土壤团聚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细菌 胞外多糖 土壤团聚体 多糖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4.3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前言13-21
- 1.1 土壤团聚体国内外研究进展13-17
- 1.2 微生物多糖国内外研究进展17-19
- 1.3 目的与意义19-21
- 第二章 产胞外多糖细菌的筛选21-26
- 2.1 材料21
- 2.1.1 样品来源21
- 2.1.2 培养基21
- 2.1.3 主要药品和主要仪器设备21
- 2.2 方法21-22
- 2.2.1 初筛21-22
- 2.2.2 复筛22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22
- 2.3 结果与分析22-25
- 2.3.1 初筛结果22-23
- 2.3.2 复筛结果23-25
- 2.4 讨论与小结25-26
- 第三章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鉴定26-38
- 3.1 材料26
- 3.1.1 供试菌株26
- 3.1.2 培养基26
- 3.1.3 主要药品和主要仪器设备26
- 3.2 方法26-30
- 3.2.1 形态观察26-27
- 3.2.2 生理生化鉴定27-28
- 3.2.3 菌株生长特性试验28
- 3.2.4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28-30
- 3.3 结果与分析30-37
- 3.3.1 形态观察30-31
- 3.3.2 生理生化鉴定31-33
- 3.3.3 菌株生长特性试验33-35
- 3.3.4 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35-37
- 3.4 讨论与小结37-38
- 第四章 胞外多糖分析38-42
- 4.1 材料38
- 4.1.1 供试菌株38
- 4.1.2 培养基38
- 4.1.3 主要药品和主要仪器38
- 4.2 方法38-39
- 4.2.1 胞外多糖的提取38
- 4.2.2 多糖含量的测定38
- 4.2.3 多糖溶解度的测定38
- 4.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38-39
- 4.3 结果与分析39-41
- 4.3.1 多糖的提取结果39
- 4.3.2 多糖含量的测定39
- 4.3.3 多糖溶解度的测定39-40
-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40-41
- 4.4 讨论与小结41-42
- 第五章 产胞外多糖细菌及其多糖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42-48
- 5.1 材料42
- 5.1.1 供试菌株42
- 5.1.2 供试土壤42
- 5.1.3 培养基42
- 5.1.4 主要药品和主要仪器42
- 5.2 方法42-43
- 5.2.1 产胞外多糖细菌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作用的影响42-43
- 5.2.2 胞外多糖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作用的影响43
- 5.3 结果与分析43-47
- 5.3.1 产胞外多糖细菌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作用的影响43-45
- 5.3.2 胞外多糖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作用的影响45-47
- 5.4 讨论与小结47-4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8-49
- 6.1 结论48
- 6.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2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3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4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刘玮;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6 陈晓侠;梁爱珍;张晓平;;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7期
7 李凯;;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碳量分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8 蒲玉琳;林超文;谢德体;魏朝富;倪九派;;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9 张寅寅;孙仲秀;顾欣燕;刘杨杨;李晓;;不同深度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10 Donald W.Fryrear,陈敏才;用快速旋转筛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产胞外多糖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6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2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