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吸附释放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20:12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吸附释放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引水工程的恢复湿地土壤和自然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芦苇植被、碱蓬植被和光滩)0-50cm深度土壤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比较不同样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并采用磷释放风险指数(ERI)评估表层土壤磷释放诱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表层土壤全磷(TP)平均含量为541.58 mg/kg,自然湿地土壤TP含量高于恢复湿地,芦苇地土壤TP含量高于碱蓬地和光滩土壤。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平均含量及其在TP中所占比例排序为:无机磷(IP)(355.10 mg/kg,65.57%)残余态磷(RP)(134.95 mg/kg,24.92%)有机磷(OP) (51.63 mg/kg9.53%)。自然湿地土壤的OP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湿地,但两地土壤的IP和RP无显著差异;有植被样地土壤TP、IP和RP含量均高于光滩。大部分样地土壤IP和OP含量随深度增加无显著变化,土壤RP含量的垂向分布趋势大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湿地土壤各形态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土壤pH和不同粒径的团聚体比例。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在139.40~224.06 mg/kg之间,最大缓冲容量(MBC)在46.00~307.28之间,自然湿地土壤Qmax和MBC高于恢复湿地土壤,芦苇地土壤Qmax和MBC高于碱蓬地和光滩,说明自然湿地(尤其是芦苇地)土壤对磷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不同样地土壤的磷解吸率范围为3.34~16.85%,有植被样地土壤的磷解吸量和解吸率高于光滩,恢复湿地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高于自然湿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磷吸附和持留的重要因素是土壤活性铁和活性铝含量。ERI评估结果表示,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释放磷诱发富营养化的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ERI≥25%),恢复湿地土壤磷释放诱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高于自然湿地土壤,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尤其是恢复湿地)土壤的固磷能力、降低土壤磷的释放风险将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关键词】:湿地土壤 磷形态分布 吸附解吸 释放风险 黄河三角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22
  • 1.1 研究背景8-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20
  • 1.2.1 土壤磷赋存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9-11
  • 1.2.2 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1-16
  • 1.2.3 土壤磷的释放风险评价研究16
  • 1.2.4 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与吸附解吸特征及释放风险评价研究16-19
  • 1.2.5 存在的问题19-20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20-22
  • 1.3.1 研究目的20
  • 1.3.2 研究内容20-21
  • 1.3.3 研究路线21-22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22-28
  • 2.1 研究区域概况22
  •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22-24
  • 2.3 实验方法24-27
  •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24-25
  • 2.3.2 不同形态磷的提取方法25
  • 2.3.3 磷的吸附动力学实验25-26
  • 2.3.4 等温吸附模拟试验26
  • 2.3.5 等温解吸实验26
  • 2.3.6 磷吸附指数的测定26
  • 2.3.7 磷吸附饱和度的测定26-27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7-28
  • 3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研究28-39
  • 3.1 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28-31
  • 3.2 不同样地土壤磷形态分布的比较31-34
  • 3.3 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34-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39-46
  • 4.1 磷吸附动力学特征39-40
  • 4.2 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特性40-42
  • 4.3 土壤对磷的解吸特性42-44
  • 4.4 土壤磷吸附解吸参数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44-45
  • 4.5 本章小结45-46
  • 5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释放风险评估46-51
  • 5.1 土壤中P_(ox)、Al_(ox)、Fe_(ox)的分布特征46-47
  • 5.2 土壤磷吸附指数(PSI)和磷吸附饱和度(DPS)特征分析47-48
  • 5.3 土壤磷的吸附释放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48
  • 5.4 土壤磷的环境评价和释放风险评估48-50
  • 5.5 本章小结50-51
  • 6 结论及展望51-53
  • 6.1 研究结论51-52
  • 6.2 研究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61
  • 个人简介61-62
  • 第一导师简介62-63
  • 第二导师简介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喜,张晶,郭丽艳;水稻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效果分析[J];垦殖与稻作;2003年02期

2 杨利玲;杨学云;;土壤磷素形态研究现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戴照福;王继增;程炯;;广东省土壤磷素流失和控制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5期

4 夏凤禹;魏胜利;周胜利;;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化途径的研究进展[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3期

5 李学平;邹美玲;;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1期

6 高兆平;;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分析进展评述[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7 李承绪;;河北省土壤磷素状况和提高途经[J];河北农学报;1985年04期

8 谢光辉;土壤磷素循环与磷肥施用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1989年06期

9 鲁如坤;;土壤磷素化学研究进展[J];土壤学进展;1990年06期

10 刘建玲,张凤华;土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崔正忠;姜占文;;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土壤磷素活化剂对大豆吸收土壤和肥料磷素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2 邱亚群;彭佩钦;侯红波;李恩尧;;旱地与水田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和控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林启美;刘海明;赵小蓉;李贵桐;齐孟文;;原生动物在土壤磷运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于洋;尹洁;王晓燕;;北京石匣小流域坡地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唐晓鹿;范少辉;;土壤磷有效性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颜晓;王德建;张刚;彭小兰;;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志剑;朱荫湄;;施磷水田田表排水磷素的流失(潜能)研究[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9 杨太新;刘树欣;李雁鸣;张立言;;应用~(32)P研究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初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陈星;土壤磷素激活剂让棉花不缺磷[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2 许秀成 侯翠红 赵秉强 张卫峰;没有磷就没有食物[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高祥照;加强磷素资源管理 提高磷肥利用率[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何晓雁;渭北旱塬农田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廖文华;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薛巧云;农艺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淋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方;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9 林德喜;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长期施肥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孔庆波;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土壤磷素地理平衡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石艳;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水环境释放风险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杨茜;有机酸对三峡库区典型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倪杰强;不同生物碳对滴灌棉田土壤磷素及磷肥利用率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刘云霞;黑土磷素供应特征及玉米覆膜施磷效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志建;磷肥运筹对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席雪琴;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与农学阈值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胡洋;不同磷源对大豆生长与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滕泽琴;土地利用方式及氮素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戴佩彬;模拟条件下磷肥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磷素转化迁移及水稻吸收利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吸附释放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53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