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DualKc模型估算西北旱区冬小麦蒸散量及土壤蒸发量
本文关键词:基于SIMDualKc模型估算西北旱区冬小麦蒸散量及土壤蒸发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研究西北旱区冬小麦蒸散和土壤蒸发规律,以及土壤蒸发比例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利用2 a冬小麦小区控水试验实测数据,对SIMDual Kc模型进行了参数校正和验证,对比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的实测蒸散量值(或水量平衡法计算值)与模型模拟值。用建立的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标准对模拟值和实测值的误差进行评价。用经参数校验的模型模拟冬小麦农田土壤蒸发,并与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基于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气象因子(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2 m处风速、太阳辐射量)和作物因子(地面覆盖度)与土壤蒸发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标准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模型精度;SIMDual K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西北旱区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蒸散量和土壤蒸发量的变化过程,且在模拟长时段累积值时具有较高精度;拔节-灌浆期是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蒸发比例呈现出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快速生长后期生长初期的规律;灌水仅在短时间内影响土壤蒸发,地面覆盖度是影响土壤蒸发的最主要因子;在实测数据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地面覆盖度和蒸散量作为输入变量,用该研究确定的土壤蒸发比例与地面覆盖度的回归模型计算土壤蒸发量,该模型在计算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农田土壤蒸发量时表现出较高的计算精度,决定系数在0.721~0.902之间,可以作为计算土壤蒸发量的简便方法。研究可为西北旱区冬小麦农田节水和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关键词】: 蒸散 土壤 模型 冬小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916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29B0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12007)
【分类号】:S512.11;S152.73
【正文快照】: 王子申,蔡焕杰,虞连玉,王晓文,石小虎.基于SIMDual Kc模型估算西北旱区冬小麦蒸散量及土壤蒸发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5):126-136.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05.018 http://www.tcsae.orgWang Zishen,Cai Huanjie,Yu Lianyu,Wang Xiaowen,Shi Xiaohu.Estimatio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2 李鑫;;冬小麦“三改”创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3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4 孙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5 侯银平;;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2年33期
6 禾青;;关于冬小麦持续增产问题的初步调查[J];西藏农业科技;1978年Z1期
7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8 刘东海;;西藏冬小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9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10 党建友;冬小麦肥水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199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基于概率分布的宿州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张艳红;吕厚荃;;2005/2006年度北方冬小麦增产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月英;柳斌辉;牛英洁;王霞;张歆婕;栗雨勤;;气候条件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2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马文清 马海俊;广河冬小麦面积翻三番[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5 黄艳红、铁良;我市冬小麦需采取壮苗措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联合国警示小麦旱情 全球粮食价格高烧难退[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乔林生;新麦生长现“南北差异” 丰歉将定粮价[N];期货日报;2011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10 记者 郭晋晖;冬小麦实现“八连增” 有助减弱通胀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翔;渭北旱塬作物生长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维;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反演与模型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姚付启;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兰珍;冬小麦磷高效种质鉴定及其生理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喻敏;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9 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金;冬小麦生产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鹏;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冠层高光谱变化特征及响应生理参数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慧琴;基于3S技术的县域冬小麦冻害监测及分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尚小厦;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珂;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仰毅;关中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曹寒;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倪玲;基于AquaCrop模型的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SIMDualKc模型估算西北旱区冬小麦蒸散量及土壤蒸发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