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26 13:09

  本文关键词: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广西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石漠化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为满足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需求,本研究选取广西典型石漠化区西林县和隆林县8条典型小流域(西林县:龙英、八阳、普驮、渭芒;隆林县:龙窝坝、常么、者滕、达甘),在野外调查试验和历史资料集成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宜于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并对各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最后应用生态经济学中的各种方法,如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等效替代法等,对各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价值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布局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效益指标10个,分别为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流域径流深、土壤侵蚀模数、流域输沙模数、土壤容重、土壤肥力、拦蓄泥沙量、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植物固碳量;经济效益指标4个,分别为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林果产品产量、增加人均纯收入、产投比;社会效益指标3个,分别为减少洪水灾害次数、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率。(2)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评价了层次分析法在广西典型石漠化地区的适用性,对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各小流域综合效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普驮(0.682)、龙英(0.548)、常么(0.522)、渭芒(0.490)、者滕(0.488)、八阳(0.463)、龙窝坝(0.462)、达甘(0.410)。评价结果基本与小流域实际治理情况相一致,说明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3)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量。通过生态经济学中的各种方法,量化评价了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驮、龙英、常么、者滕、龙窝坝、渭芒、达甘、八阳,相应的效益值为:6703.47万元、4741.40万元、3993.08万元、3403.62万元、2582.52万元、2179.06万元、1743.59万元、1393.65万元。(4)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与治理投资的关系。各小流域综合效益的价值量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当治理投资到一定量时,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效益值趋于稳定,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不再显著。对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较高的普驮、龙英、常么等小流域,建议将投入的治理资金转为维护资金,引导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达到中等程度,社会效益较低的渭芒、龙窝坝、者滕、达甘等小流域,应该调整治理投资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八阳小流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中等程度,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偏低,应提高植物措施的投入,如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等,既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流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价值估算 措施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展11-20
  • 1.2.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及相关指标12-17
  • 1.2.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17
  • 1.2.3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估算方法17-19
  • 1.2.4 存在的问题19-20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2
  • 1.3.1 研究目的20
  • 1.3.2 研究意义20-22
  •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2-27
  • 2.1 研究内容22
  • 2.1.1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
  • 2.1.2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及效益评价22
  • 2.1.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估算22
  • 2.2 研究方法22-25
  • 2.2.1 数据来源22-23
  • 2.2.2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3-24
  • 2.2.3 数据资料分析方法24-25
  • 2.3 技术路线25-27
  • 3 研究区概况27-33
  • 3.1 自然地理概况27-29
  • 3.2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29-33
  • 4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3-46
  • 4.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3
  • 4.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初始指标构建33-34
  • 4.3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分析34-44
  • 4.3.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值34
  •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筛选34
  • 4.3.3 基于相关性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筛选34-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5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46-60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构建46-52
  • 5.1.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46
  • 5.1.2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46-47
  • 5.1.3 构建判断矩阵47-49
  • 5.1.4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9-50
  • 5.1.5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50-51
  • 5.1.6 评价指标的权重51-52
  • 5.2 小流域综合效益评价结果52-58
  • 5.2.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52
  • 5.2.2 各指标评价得分52
  • 5.2.3 小流域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52-58
  • 5.3 本章小结58-60
  • 6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估算60-69
  • 6.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估算方法60-63
  • 6.1.1 涵养水源价值60-61
  • 6.1.2 减轻土壤侵蚀价值61
  • 6.1.3 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61
  • 6.1.4 保存土壤肥力的价值61-62
  • 6.1.5 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2
  • 6.1.6 植物固碳释氧的价值62
  • 6.1.7 提高粮食产量的价值62-63
  • 6.1.8 增加林果产品产量的价值63
  • 6.1.9 减少洪涝灾害的价值63
  • 6.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价值量分析63-64
  • 6.2.1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物质量63
  • 6.2.2 各小流域的生态效益价值量63-64
  • 6.3 水土保持投资效益分析64-68
  • 6.4 本章小结68-69
  • 7 结论与展望69-71
  • 7.1 结论69-70
  • 7.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6
  • 个人简介76-77
  • 导师简介77-79
  • 成果目录清单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广州;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将步入一个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建前期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J];人民黄河;2000年02期

2 ;头屯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站正式成立[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10期

3 王超;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揭牌[J];人民长江;2003年05期

4 ;我国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正式发布[J];水利水电快报;2007年23期

5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75年03期

6 潘自达;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汉召开[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1年06期

7 黄自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03期

8 冯长海;河南省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与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1999年08期

9 高志明,路继宽,刘爱喜,刘峰,刘淳芳;呼斯太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0年05期

10 任宪韶;面向21世纪的海河流域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权刚;郑新民;马安利;赵帮元;;基于“3S”技术建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马义虎;;城市化与城市流域水土保持[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胡甲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历程及走向[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4 王冬梅;赵钢;钱惠康;卜兆宏;;利用3S技术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5 李中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用水与半湿润极缺水区集雨节灌工程[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万勤;;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思考[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姚孝友;;淮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李昌志;曹叔尤;王兆印;刘兴年;雷孝章;;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设计——以四川省遂宁市百佛寺支流域为例[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9 朱秀端;;闽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锐;赵安成;;黄土高塬沟壑区中尺度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途径探讨——以砚瓦川流域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林 周长征;我国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发布[N];人民长江报;2007年

2 叶文娟;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N];青海日报;2008年

3 记者 周长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长江报;2008年

4 刘景发;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制订完成[N];黄河报;2011年

5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局长 廖纯艳;做好水土保持 为健康长江作贡献[N];人民长江报;2008年

6 刘志刚;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调研工作启动[N];黄河报;2009年

7 通讯员  铁铮 记者  李凝;我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见成效[N];科技日报;2006年

8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周长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走在全国前列[N];人民长江报;2008年

10 记者 田宜龙;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首次发布[N];河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丹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红;政府主导的晋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顾剑红;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唐秋玮;李子口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梁会民;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宁县老虎沟水土保持效益评估系统研究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莫莉;基于水文法的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欧敏;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杨雪峰;西南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中保水量的预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孙昕;南方红壤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李珊珊;茹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磊;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广西石漠化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86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