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26 12:02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构建各发育期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江西东南部危险度很低,冷害和热害都很少发生,是优良的双季早稻种植区。湖南、江西腹地危险度在0.3左右,是由于灌浆期热害较强导致危险度略高。湖北地区危险度东高西低,种植条件略差,其中阳新和蕲春分别受分蘖期冷害和孕穗期冷害的严重影响,危险度较高。浙江除分蘖期危险度低之外,其他各发育期的危险度都比其他省高,特别是灌浆期高温热害严重影响早稻产量,是双季早稻种植的高危险度区。以产量变异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北种植区脆弱度较低,湖南宁乡、茶陵等地脆弱度较高,江西北部脆弱度最高,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年份当地产量波动较大。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中东部和江西地区暴露度最高,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最高达85%,而浙江和湖北双季早稻种植区暴露度较低。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化肥施用量作为指标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全省防灾减灾能力最高,湖南中部、湖北西部地区和江西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其他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都偏低。以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要素作为风险评价因子共同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基本为高风险区,湖南南部、江西东南部和浙江东部大致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等风险区。【结论】长江中下游4省分别需采取不同措施降低双季早稻种植风险:浙江中西部调整播期,江西加大资金投入,湖南调整产业结构,湖北改善种植条件。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江苏省气象局;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双季早稻 冷害 热害 风险评价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2B00)
【分类号】:S511.31;S42
【正文快照】: 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增强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0引言【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并未形【研究意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是实现农业成完善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模型建立方法仍在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国家进行防灾减灾的索中。霍治国等[1]从农作物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可群;;湖北省双季早稻产量的气候诊断分析[J];湖北气象;1992年02期
2 钟荣华;杨乐清;刘电英;张南海;蒋志光;;2009年环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高空秕率的气象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S1期
3 朱兆良;我国土壤供氮和化肥氮去向研究的进展[J];土壤;1985年01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阳景舟;;双季早稻空秕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初探[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陆魁东;湘北“空心稻” 低温是“祸首”[N];湖南科技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蓬娟;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风险评价[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8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