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的后效应——水分条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的后效应——水分条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摘要】:农田施用生物质炭作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的重要措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一次性大量施入生物质炭3年后且长期种植玉米的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总体看来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强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25%WHC(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50%WHC和75%WHC水分条件下,与C0(无生物质炭)相比,C20(生物质炭20 t/hm2)、C40(生物质炭40 t/hm2)处理下,有机碳的矿化强度分别降低了28.57%~42.86%(25%WHC)、22.22%~33.33%(50%WHC)、15.00%~30.00%(75%WHC),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微生物商和微生物代谢熵对水分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施用下微生物量相对稳定,且稳定程度与生物质炭用量有关。因此,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具有保持微生物量稳定且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的作用,这对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增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后效应 水分条件 土壤有机碳矿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300;4137129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3BAD11B00) SRT项目(1411413C30)资助
【分类号】:S156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稳定性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重大影响[1 3]。水分条件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水分的分配格局可能发生变化[4],这将对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具有较大表面积和吸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银坤;陈敏鹏;梅旭荣;夏旭;郭文忠;李昊儒;郝卫平;;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年1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刚;胡云龙;徐伟慧;莫继先;李珊珊;张志;杨志宏;;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污染对黑土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豪;吉林西部水稻生长期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丹丹;施氮对天童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组成和分解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晶鑫;刘景双;王洋;赵光影;;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C/N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2 ;Effect of N and P addition on soil organic C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soils in South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年09期
3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of predominantly permafrost peatland in the Great Hing'an Mountains,Northeaster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年07期
4 刘德燕;宋长春;王丽;王丽丽;李英臣;;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年12期
5 孙中林;吴金水;葛体达;唐国勇;童成立;;土壤质地和水分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6 沈芳芳;袁颖红;樊后保;刘文飞;刘苑秋;;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7 丁雪丽;何红波;李小波;白震;解宏图;张旭东;;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秸秆降解初期碳素矿化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8 马力;杨林章;慈恩;程月琴;王岩;沈明星;殷士学;;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动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年06期
9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时秀焕;贾淑霞;陈学文;;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10 庞绪;何文清;严昌荣;刘恩科;刘爽;殷涛;;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特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5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4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