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区 土壤团聚体 腐殖质 有机碳 自然植被
【摘要】:探索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与化学保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机理,明确不同粒级团聚体和不同腐殖物质组分对土壤固碳和肥力的贡献。本研究对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和林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在不同土层深度随着团聚体粒径范围的变化则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则不同,无明显一致的规律;(2)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各粒径团聚体中胡敏酸和富里酸均比全土小。这可能是由于在湿筛分离团聚体的过程中溶于水的那部分胡敏酸和富里酸成分被损失掉;(3)各腐殖质组分随着团聚体粒径范围的减小在两种自然植被上均无明显一致的规律,但胡敏酸和富里酸总量则基本表现为随着团聚体粒径范围的减小而逐渐升高,即在0.25mm和0.5~0.25mm粒径范围团聚体中最大;(4)两种自然植被土壤各土层中和各团聚体中胡敏酸/富里酸(HA/FA)基本上表现为小于1,这主要是因为研究区温度相对较高,湿度较大,植被覆盖度大,微生物降解作用强所致。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团聚体 腐殖质 有机碳 自然植被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2326)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3GXNSFBA019217)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能1598023-1,桂科合14125008-2-1)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05300)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腐殖质是由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经生物酶分解、氧化以及微生物合成等过程逐步演化而形成的一类高分子芳香族醌类聚合物[1],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对土壤的一系列性质和形态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2]。土壤不同形态的腐殖质含量影响土壤碳的固定,腐殖质与土壤矿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芬;胡刚;涂春燕;樊明珠;曹建华;;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J];南方农业学报;2015年09期
2 杨慧;梁建宏;陈家瑞;曹建华;;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钙元素形态特征(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5年04期
3 贾重建;刘红宜;卢瑛;陈冲;熊凡;崔启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4年05期
4 文倩;李培培;林启美;李青松;;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属性[J];生态学报;2014年24期
5 李娟;廖洪凯;龙健;陈彩云;;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6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7 杨慧;张连凯;于Ym;曹建华;;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2年03期
8 陈佳;陈洪松;冯腾;王克林;张伟;;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1期
9 窦森;李凯;关松;;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1年02期
10 区惠平;何明菊;黄景;朱桂玉;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稻田免耕和稻草还田对土壤腐殖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世伟;黄土高原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结构—水分环境演变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琼彬;赵秀兰;常同举;卢吉文;;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影响[J];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2 韦建玉;李宏光;方明;肖艳松;胡亚杰;时焦;;提高郴州烤烟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13期
3 代文才;钱盛;高明;王子芳;吕盛;高莅淞;;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2期
4 周娅;陈宇轩;邹瑞;周玮;查同刚;;北京八达岭不同密度油松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5 孙彭成;高建恩;王显文;高哲;;柳枝稷植被过滤带拦污增效试验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6 赵然然;张志国;李晓军;仝冬丽;李娜;侯梅芳;;基于粒度的土壤团聚体中砷的形态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7 王迪;吴新亮;蔡崇法;杨伟;;长期培肥下红壤有机碳组成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年01期
8 吴萍萍;王家嘉;李录久;;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土壤;2016年01期
9 杨慧;白冰;谢银财;曹建华;;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J];中国岩溶;2016年01期
10 张赛;王龙昌;杜娟;赵琳璐;陈娇;石超;黄召存;熊瑛;贾会娟;;西南“旱三熟”区不同作物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潜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宁;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积累与氮素矿化特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同庆;魏兴琥;关共凑;李忠云;;粤北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钙离子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4年03期
2 陈国富;姜光辉;周文亮;王开然;;岩溶石山区山坡表层径流水文动态特征对比分析——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J];水文;2013年05期
3 褚慧;宗良纲;汪张懿;谢少华;杨旎;罗敏;;不同种植模式下菜地土壤腐殖质组分特性的动态变化[J];土壤学报;2013年05期
4 张曼夏;季猛;李伟;刘华存;王彦杰;张林;潘开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4期
5 张小勇;杨茜;孙耀;黄建生;;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J];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6 马瑞萍;刘雷;安韶山;党廷辉;;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3期
7 吴秀坤;李永梅;李朝丽;王自林;范茂攀;;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8 邰继承;潘根兴;;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6期
9 陈山;杨峰;林杉;柳淑蓉;汤水荣;蔡崇法;胡荣桂;;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5期
10 陈家瑞;曹建华;梁毅;杨慧;;石灰土发育过程中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钙赋存形态关系[J];中国岩溶;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春花;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岳庆玲;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过程土壤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01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0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