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降雨能量 溅蚀 溅蚀过程 总溅蚀量 净溅蚀量 典型黑土区
【摘要】:溅蚀特征研究可揭示溅蚀发生机理,而现有研究大多用溅蚀量来表征溅蚀特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溅蚀作用过程。为此,基于改进的试验土槽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能量对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及溅蚀过程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10个降雨能量,其中10个降雨能量是通过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5个雨滴降落高度(3.5,5.5,7.5,9.5、11.5 m)来实现的。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总溅蚀分量均随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次降雨坡面溅蚀量均为向下坡最大,其次为侧坡溅蚀量,而向上坡溅蚀量最小。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至100mm/h时,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增加2.3—5.0倍,向下坡溅蚀量增加1.7—5.1倍,侧坡溅蚀量增加1.9—4.3倍,总溅蚀量增加1.9—4.5倍,净溅蚀量增加1.2—6.4倍。对于不同降雨能量处理,坡面溅蚀率均表现为坡面产流前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递增,产流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定量分析了各溅蚀分量、总溅蚀量、净溅蚀量与降雨能量的关系,提出了溅蚀发生的降雨能量阈值,发现雨滴溅蚀发生的临界能量为3—6 J m~(-2)mm~(-1),且向上坡溅蚀量,向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皆与降雨能量呈幂函数关系,而侧坡溅蚀量与降雨能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降雨能量 溅蚀 溅蚀过程 总溅蚀量 净溅蚀量 典型黑土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71263)
【分类号】:S157.1
【正文快照】: Soil Taxonomy),containing 3.3%sand,76.4%silt,and 20.3%clay.The tested soil was collected from 0—20 cm depthin the Ap horizon of a maize field in Liujia Town(44°43'N,126°11'E),Yushu City,Jilin Province,located in the centerof the Mollisol region in Nor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昱;黑土流失与整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2 计文琦;;北京地拓再为黑土区信息化建设助力[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7期
3 王跃刚;赵贵斌;;国家黑土区水土保持检查组来我省调研[J];吉林水利;2007年05期
4 春喜;再胜;;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5 姚磊;王晓光;吕凤山;;铁岭市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1期
6 孟凯,隋跃宇,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3期
7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刘晓冰,孟凯;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8 景国臣,张晓波;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9 刘绪军,景国臣,刘丙友;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10 赵宪兴,姜东峰,牛占东;浅谈松嫩平原黑土的剥蚀与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4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5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6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伟光邋特约记者 杨海娣;保护黑土地加强关键技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建桐 记者 吕晓明;保护黑土区 建设生态市[N];牡丹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姜智;让黑土区重启生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4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2 孙永光;吉林省榆树市黑土退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红;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鹏;基于3S吉林省黑土退化监测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玄明君;黑龙江省黑土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小垂;基于“3S”技术的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侵蚀监测[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陈雪;我国东北典型黑土水蚀区治理范式的建立与效益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丽;长期施肥黑土有效磷演变与磷平衡关系及其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9 王宁娟;不同开垦年限对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磊;模拟降雨条件下黑土流失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2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2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