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作物模型的吉林省玉米潜在产量模拟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作物模型的吉林省玉米潜在产量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WOFOST模型 玉米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白城、长春、辽源、吉林、延吉等15个气象站点的1981~2010年30年的平均逐日气象数据以及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气象数据,作为WOFOST模型的气象驱动因子,模拟出吉林省中熟、晚熟两类玉米品种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吉林省积温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在三种不同情景模式下,≥10℃活动积温的增加幅度不同,对吉林省玉米的生育期影响也不同,A1B情景下积温增加480℃·d,玉米产量下降也最多,B1情景下积温增加412℃·d,玉米产量减少也最少,A2情景下积温增加450℃·d,介于其他两种情景模式中间,玉米产量下降也介于中间。(2)在1981~2010年和未来三种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吉林省中熟、晚熟品种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中熟、晚熟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值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晚熟玉米下降幅度大于中熟玉米的下降幅度;中熟、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在三种不同模式下下降的幅度为A1BA2B1。中熟、晚熟玉米生育期在三种不同模式下缩短天数为A1BA2B1。(3)吉林省气候生产潜力值,中熟、晚熟玉米品种在1981~2010年和未来的三种不同情景下的气候生产潜力值空间分布图,基本呈自中部地区向东向北逐步减少趋势。在北部的通榆和东部的敦化地区分别达到最低值。未来气候变暖下积温增加,品种若不变,反而会加速发育,使作物更早成熟,产量降低。因此要研究生育期更长的晚熟品种或者进行种植制度的改革,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4)比较三种不同情景模式下生产潜力比值发现,在A1B情景下,潜力比值最低,说明在这种情景模式下降水与光温等资源匹配程度不好,使玉米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不利于现有玉米品种在未来的生产。B1情景下潜力比值最高,A2情景下潜力比值居中。晚熟玉米品种的潜力比值整体高于中熟玉米品种,说明晚熟品种的气候适应性更好。三种不同情景模式下潜力比值分布形式相似,都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未来东南地区的通化、靖宇、延吉等地区降水与光温匹配程度较好,而吉林省北部的白城、通榆、乾安等地区等容易受到降水的影响,引起干旱。
【关键词】:WOFOST模型 玉米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S162.5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前言11-18
- 1.1 气候变化背景简介11-12
-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2-13
- 1.2.1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子12-13
- 1.2.2 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13
- 1.3 国内外作物模型研究进展13-15
- 1.3.1 国外作物模型研究进展13-14
- 1.3.2 国内WOFOST作物模型研究进展14-15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5
-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15-18
- 1.5.1 研究内容15-16
- 1.5.2 研究目标16
- 1.5.3 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模型描述18-21
- 2.1 WOFOST模型概况18
- 2.2 WOFOST模型的理论背景18-21
- 2.2.1 同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拟19
- 2.2.2 作物生育期模拟19-20
- 2.2.3 作物蒸腾模拟20-21
- 第三章 模型参数的调整和模拟检验21-26
- 3.1 土壤参数21
- 3.2 作物参数21-24
- 3.3 天气参数24-25
- 3.4 WOFOST模型模拟检验25-26
- 第四章 模型运行结果26-45
- 4.1 吉林省≥10℃活动积温的分布26-27
- 4.2 吉林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27-37
- 4.2.1 吉林省1981~2010年的玉米光温生产潜力28-29
- 4.2.2 A2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预测29-31
- 4.2.3 A1B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预测31-33
- 4.2.4 B1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预测33-35
- 4.2.5 不同情景下吉林省不同玉米品种减产状况35-37
- 4.3 吉林省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37-41
- 4.3.1 吉林省1981~2010年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37-38
- 4.3.2 A2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预测38-39
- 4.3.3 A1B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预测39-40
- 4.3.4 B1情景下吉林省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预测40-41
- 4.4 不同情景下生产潜力比值的空间分布41-45
- 4.4.1 A2情景下生产潜力比值空间分布41-42
- 4.4.2 A1B情景下潜力比值空间分布42-43
- 4.4.3 B1情景下潜力比值空间分布43-45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45-48
- 5.1 结论与讨论45-46
- 5.2 存在的问题46-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种田讲科学 玉米获高产[J];河南科技参考;1979年03期
2 虎生;;印第安古文明之花——玉米[J];世界知识;1979年07期
3 李潮海;曹煜;卓德众;;施用玉米健壮素抗倒增产[J];河南科技;1991年04期
4 耿秋颖;;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08期
5 问锦曾;;玉米螟[J];科学大众;1965年05期
6 张富仓,康绍忠,龚道枝,李志军;不同磷浓度对玉米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7 程和平;;如何搞好玉米新品种的推广种植[J];民营科技;2007年05期
8 ;美科学家通过基因寻找维生素A含量高的玉米[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9 宋丽平;;科学选用玉米品种 提高种植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10 仇泰岭;王鑫;张卫中;姚满生;;沟坝地不同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太原科技;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鹏飞;王甜甜;毛培;罗梅浩;;不同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其与抗螟性的关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刘祖荫;;发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损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刘治先;;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治先;;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9 刘翔;许志刚;;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记者 孔非;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九月在长举行[N];长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秦洪湖 通讯员 赵中文 肖 松;为了金色玉米香飘世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玉米品种多 购买早筹划[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婷;国家3亿补贴玉米良种玉米价格将上扬[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孟宝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庄稼咋种[N];牡丹江日报;2006年
7 吴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货日报;2006年
8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 姜建华;玉米价格稳中走高[N];期货日报;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资正当红[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才春林;笋玉米因专用而身贵[N];农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良;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张红伟;玉米耐低磷的种质资源评价及耐低磷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刘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岳辉;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辉;玉米高密度重组图谱构建及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庆华;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转育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圣彦;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10表达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国鑫;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毛欣;玉米芽种钵盘精量播种机理与装置参数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江帆;复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虫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欢;陕西及山西不同地区玉米营养价值检测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喷雾机施药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白翠莹;玉米ZmPROPep1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抗病聚合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叶慧香;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殷鹏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5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