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滴灌有机培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覆膜滴灌有机培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针对水资源短缺和原始灌溉模式水分利用率低的现状,覆膜滴灌耕作模式应运而生。覆膜滴灌技术可以很大程度改变土壤特点,还能充分了解和改善土壤结构。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对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覆膜滴灌耕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及保持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内部元素转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然而目前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较多,对覆膜滴灌技术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较少,而这种影响又是人们充分了解并更好地利用覆膜滴灌技术的基础。据此,本文针对覆膜滴灌这种新型耕种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A~F(A:常规耕作+常规播种;B:常规耕作+秸秆鸡粪;C:地膜覆盖+常规播种;D:覆膜滴灌+常规播种;E:地膜覆盖+秸秆鸡粪;F:覆膜滴灌+秸秆鸡粪)六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中SOC、HA、FA、和Hu含量的影响,同时针对耕层土壤表面和剖面(0-60cm)中不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最终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对不同耕作模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土壤中轻组有机碳、胡敏酸有机碳、富里酸有机碳、胡敏素有机碳的含量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减少,主要集中在0-20cm深度。采用有机培肥和覆膜滴灌技术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2)对不同耕作模式下耕层土壤不同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处理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差异显著,尤其是F和E处理组中总碳含量较其他组高,差异显著,从微生物量碳动态分布发现,不同处理组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总体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F处理组中微生物量碳较其他组含量高,且差异显著。说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碳、微生物量碳随着耕作培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地膜覆盖可能是因为其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增加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腐殖质的效果,覆膜滴灌和有机培肥相结合的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而且能加快土壤中有机肥的腐解,提高土壤肥力。(3)对不同耕作模式下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滴灌和有机培肥相结合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有机碳含量。随着粒级的减小,含有机碳碳量明显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有机培肥后,各粒级的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有机碳量均增加。大于0.25mm粒级为土壤的优势粒级,在大于0.25mm粒级上,覆膜滴灌处理和地膜覆盖处理使得土壤表层的团聚体含量减少,而有机培肥处理使得土壤表层的团聚体含量增加。(4)对土壤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覆膜滴灌有机培肥技术对土壤中松结态腐殖质的形成有利。有机培肥处理能够促进土壤联结态腐殖质的形成,覆膜滴灌和有机培肥均不利于土壤稳结态腐殖质含量的增加。覆膜滴灌和有机培肥处理后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5)对不同有机培肥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形态特征的分析,发现土壤腐殖质中HA和FA的元素组成中E和F处理组中C、H、O、N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B处理组,而经过地膜覆盖(C)和覆膜滴灌(D)处理的两组中各元素的含量较A处理组高。说明不同的有机培肥方式均能够提高土壤中元素含量。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中HA和FA的结构相似,具有一致性,但经有机培肥后土壤中的多糖、碳水化合物、无机元素增加。
【关键词】:覆膜滴灌 有机培肥 土壤有机碳 碳转化运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4
- 第二章 研究内容14-20
- 2.1 研究路线14-16
- 2.2 试验设计16-17
- 2.3 试验方法17-20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0-42
- 3.1 不同耕作及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20-22
- 3.2 不同耕作及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22-26
- 3.3 不同耕作及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中碳分布特征的影响26-28
- 3.4 不同耕作及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态特征的影响28-35
- 3.5 不同耕作及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腐殖质形态特征的影响35-39
- 3.6 讨论39-42
- 第四章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50
- 作者简介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燕华;赵鑫;翟云龙;张二朋;陈阜;张海林;;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7期
2 董燕婕;蔡苗;周建斌;;陕西杨凌地区土剖面不同形态碳的贮量及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3 王雪芬;胡锋;彭新华;周虎;余喜初;;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有机碳库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年05期
4 S.JAIARREE;A.CHIDTHAISONG;N.TANGTHAM;C.POLPRASERT;E.SAROBOL;S.C.TYLER;;Soil Organic Carbon Loss and Turnover Resulting from Forest Conversion to Maize Fields in Eastern Thailand[J];Pedosphere;2011年05期
5 田静;郭景恒;陈海清;范明生;吕润海;魏荔;李晓林;;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2期
6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李淼;;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5期
7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8 高忠霞;周建斌;王祥;陈兴丽;杨学云;;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1期
9 任军;郭金瑞;边秀芝;闫孝贡;刘钊剑;吴景贵;;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6期
10 黄山;刘武仁;殷明;彭现宪;张卫建;;东北地区玉米田长期免耕土壤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剖面分布特征[J];玉米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邰继承;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寇太记;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碳氮动态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709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0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