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2 03:03

  本文关键词: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摘要】: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不施氮、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16∶1和25∶1以及秸秆还田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氮输入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N为25∶1下,施用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施用无机氮肥的情况下,C/N越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2)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是各秸秆还田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不同施氮处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FDA水解酶活性,并随C/N降低呈升高趋势,施用无机氮肥的效果强于施用有机氮肥的。3)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和16∶1相比于C/N为25∶1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相比秸秆还田不施氮对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产量最高,而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有降低作物产量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来看,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较为合理。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3AA102903)资助~~
【分类号】:S153.6;S154.4
【正文快照】: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863 Program)(2013AA102903)??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ouyz@igsnrr.ac.cn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是含碳丰富的有机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秸秆由生活能源和动物饲料变成了一种废弃物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福英;;合理调配肥料的原则[J];农业科学实验;1983年06期

2 拉巴,李春;浅析拉萨市作物产量与水分变化[J];西藏科技;2002年03期

3 奚振邦;关于化肥对作物产量贡献的评估问题[J];磷肥与复肥;2004年03期

4 ;优化施肥 增加作物产量[J];大氮肥;2004年02期

5 薛金爱,毛雪,李润植;代谢基因工程提高作物产量的分子靶标[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5期

6 张胜全;耿以工;黄琴;王志敏;;论作物产量差距与增产途径[J];耕作与栽培;2009年01期

7 王灿;;作物产量与源流库学说[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15期

8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李慧;孙楠;;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12年06期

9 ;一种新肥料—二氧化碳[J];内蒙古农业科技;1977年03期

10 郑剑英,吴瑞俊,,翟连宁;坡耕地上配合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宇万太;张璐;马强;;辽宁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武际;郭熙盛;张祥明;王允青;;麦稻轮作制下耕作措施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霞;李辉信;胡锋;沈其荣;陈小云;仓龙;;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C、N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利;樊明寿;;利用SPSS进行作物产量与施肥量关系的线性加平台回归模型拟合[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郭海刚;黄治平;杜会英;王风;张克强;;RZWQM模型的研究进展[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百战;吕翔;赵杰;孙磊;;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阎同生;徐东瑞;;应用GIS开发河北省富钾岩石的研究[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国印;茹淑华;孙世友;王凌;耿暖;崔瑞秀;;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褐土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徐晓波;徐向东;陈雪民;周虹杰;;不同投肥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吴江市土壤长期监测点监测结果[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农科热线供稿;及时人工补充二氧化碳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N];东方城乡报;2009年

2 云南省土肥站 刘友林;科学施肥的五个基本定律[N];云南科技报;2005年

3 吴丽;再谈平衡施肥[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杨帆;科学施肥的三个基本定律[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任军;施用化肥要适度[N];吉林农村报;2009年

6 陈伦寿;施什么肥最有效[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陈茂春;怎样提高复混肥的施用效果[N];湖北科技报;2007年

8 赵昊;施可丰长效缓释肥推广成果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江娜;土壤“亚健康”:吃药与进补缺一不可[N];湖北科技报;2007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施什么肥最有效?[N];农资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忠芳;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2 周丽敏;黄土高原双垄覆膜和地槽集水技术对土壤水温、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李焕春;长期施肥对农牧交错带旱耕地土壤特性及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清;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和养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陈晨;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动态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荣合;不同的施肥措施对新造梯田土壤质量和作物作物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4 宋永林;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产量和褐潮土肥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刘禹池;保护性耕作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田太强;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7 昝亚玲;黄土高原施用硒锌铁对作物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小玲;不同管理模式对中低产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川;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玲;不同施肥方式与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及黑土肥力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6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16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