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灰渣 紫色丘陵区 柑橘园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摘要】:为探讨生物质灰渣施用对紫色丘陵区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现代果树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并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干筛下,B处理(施用生物质灰渣21 260kg/hm~2)R_(0.25)含量高于A处理(对照),且A和B处理土壤团聚体主要以5mm粒径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均大于70%;湿筛下,B处理20—40cm土层土壤R0.25含量高于0—20cm和40—60cm土层,分别增加了6.47%和11.60%,A处理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A和B处理土壤水稳定团聚体主要以0.25mm粒径团聚体为主。(2)在0—20cm土层中,B处理在湿筛下的GMD和MWD均高于A处理,分别比A处理增加了0.87%和2.87%;在40—60cm中,B处理在干筛下的GMD和MWD达最大值,分别为4.54,4.81mm,可见配施生物质灰渣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尤其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的团聚体稳定性。(3)与表层相比,A处理40—60cm土层5,5~2,2~1,1~0.5mm有机碳含量降幅分别是B处理的1.13,1.06,1.15,1.13倍,施用生物质灰渣能减小20—40cm和40—60cm土层有机碳的降幅;总体上,B处理各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A处理,提高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4)B处理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总储量为4.318 8×10~5 kg/hm~2,比A处理高1.86%。配施生物质灰渣能够增加大团聚体的数量,提高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物质灰渣 紫色丘陵区 柑橘园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14B18)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1]。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影响土壤肥力、持水性、抗蚀性和通透性等功能[2]。土壤团聚体是有机碳储存的场所,而有机碳又是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必需的胶结物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2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3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4 石辉;;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5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2期
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7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8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明;周运超;;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04期
10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753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53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