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因子估算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29 18:20

  本文关键词: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因子估算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可蚀性因子 估算 诺谟方程 修正诺谟方程 EPIC模型 Shirazi公式法 Torri模型法


【摘要】: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的必要参数,研究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崩岗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采集湖北通城花岗岩典型崩岗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运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分析各层土壤可蚀性差异,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验证花岗岩风化土可蚀性K值的有效性及5种估算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土的各层土壤可蚀性差异显著,母质层平均K值最大,是淋溶层的1.20倍,淀积层的1.03倍,且各层土壤的稳定含沙率和各粒径流失量差异显著;诺莫法估算的各层土壤的可蚀性K值与40 min每层土的稳定含沙率之比最接近,诺莫法估算各层土壤可蚀性K值的灵敏度最高,为修正诺莫的1.5倍,EPIC模型法的6倍。因此,针对南方花岗岩风化土可采用诺莫法准确评价土壤可蚀性K值。通过估算崩岗不同层次土壤的可蚀性K值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对针对性地研究崩岗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可蚀性因子 估算 诺谟方程 修正诺谟方程 EPIC模型 Shirazi公式法 Torri模型法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红壤崩岗侵蚀区农田质量保护与崩岗治理技术与示范”(2011BAD31BO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花岗岩红壤优先流及其与崩岗侵蚀发育的关系”(41571258)
【分类号】:S157.1
【正文快照】: 项目名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红壤崩岗侵蚀区农田质量保护与崩岗治理技术与示范”(2011BAD31BO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花岗岩红壤优先流及其与崩岗侵蚀发育的关系”(41571258)淋溶层(eluvial horizon,EH)、淀积层(illuvialhorizon,IH)和母质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科利,蔡永明,刘宝元,彭文英;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2 邓良基,侯大斌,王昌全,张世熔,夏建国;四川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7期

3 王小丹,钟祥浩,王建平;西藏高原土壤可蚀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年03期

4 宋阳;刘连友;严平;曹彤;;土壤可蚀性研究述评[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5 张科利;彭文英;杨红丽;;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J];土壤学报;2007年01期

6 朱立安;李定强;魏秀国;张会化;;广东省土壤可蚀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年04期

7 张向炎;于东升;史学正;王洪杰;张文太;孙佳佳;;中国亚热带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1期

8 朱冰冰;李占斌;李鹏;沈中原;卢金伟;;土地退化/恢复中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师长兴;;砾石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及土壤可蚀性值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10 左忠;王峰;张亚红;郭永忠;王顺霞;;宁夏中部干旱带几类土壤可蚀性对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海波;魏勇;仇才楼;;苏北沿海防护林土壤可蚀性的研究[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2 姜小三;潘剑君;卜兆宏;杨林章;;基于GIS的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以南京市方便水库小流域为例[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张勇;李有华;杜轶;李金峰;薛丽平;;右玉县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研究[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振国;土壤抗侵蚀指标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土壤可蚀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侯大斌;川渝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3 张兵;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芬;关于郎酒厂区建设用地土壤可蚀性因子修正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5 王彬;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分析与土壤可蚀性计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蒋光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土壤可蚀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高敏;三峡库区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章成;保水剂对水土流失及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黎明;我国南方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及相关因子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10 翟伟峰;齐齐哈尔市典型黑土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4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54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