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09-01 15:20

  本文关键词: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黑土 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势


【摘要】:采用Bremner法和长期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黑土区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酸解氮含量大于非酸解氮。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大小的顺序相同,即均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土壤氮素矿化潜力(N0)为38~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氮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土壤C/N、p H与氮素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矿化速率常数(k0)之间则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因此,土壤有机碳(氮)、C/N和p H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在各组分有机氮中,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N0)关系密切(p0.01),但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酸解氨态氮是对可矿化氮具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黑土 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0;4110127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100500)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大量养分元素[1]。在水稻生产中,水稻吸收的氮素约50%~80%来自于土壤[2],有机态氮作为土壤氮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仅有一些小分子有机态氮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3-4],大部分必需经过矿化作用释放无机氮后才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因此,土壤有机氮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Gianello;J.M.Bremner;胡全才;焦晓燕;;测定土壤潜在有效有机氮的简单化学方法[J];土壤学进展;1988年05期

2 宋琦;我国几种土壤的有机氮组成和性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8年01期

3 ;生物有机氮磷肥(通用肥)施用情况[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08期

4 黄银燕,陈绍红,杨靖;农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5 吴江奇;;雅砻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6 郑声滔;翁碧英;;微生物与土壤碳素关系之探析[J];西藏农业科技;1987年02期

7 ;生物有机氮磷肥通用型[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Z1期

8 张明岩;;农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年03期

9 李辉;高强;张晋京;;土壤中有机氮形态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1期

10 赵满兴;Kalbitz Karsten;周建斌;;黄土区几种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体达;宋世威;唐东梅;Roberts P.;Jones D.L.;黄丹枫;;上海郊区不同园艺生产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葛体达;宋世威;丁明;黄丹枫;;园艺作物生产系统中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玉婷;;福建主要港湾悬浮有机碳、悬浮有机氮的动态变化[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Susilawati Kasim;Osumanu Haruna Ahmed;Nik Muhamad Ab.Majid;Mohd Khanif Yusop;Mohamadu Boyie Jalloh;王艳群;孙志梅;;有机氮肥对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酸性土壤玉米干物质产量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春兰;郑爱榕;;九龙江河口水体中氮在胶体相中的含量、分布和季节变化[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淑娟;国内首条生态有机氮肥生产线建成[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屈广臣 徐永升;国内首条生态有机氮肥生产线在赤峰投产[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莎莎;旱地高产高效玉米栽培体系土壤碳氮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玉树;农业管理方式对亚热带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满兴;可溶性有机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施肥方式和冻融作用对延边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2 丁曼;先锋和白音华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赋存形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张靓;基于渗析加电原理的有机氮浓度检测预处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振华;几种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循环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克鹏;长期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辉;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有机氮含量及形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7 彭银燕;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龚识懿;上海大气PM_(2.5)中有机氮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上海大学;2013年

9 李树山;外源氮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作物响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李小涵;不同耕作模式与施肥处理对土壤碳氮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2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72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