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盐分含量野外高光谱估测与遥感反演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盐分含量野外高光谱估测与遥感反演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三角洲 滨海盐渍土 土壤盐分 光谱参量 高光谱估测 遥感反演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近百年来黄河造陆运动形成的新陆地,其沉积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母质决定了原生盐渍土在区域内的广泛分布。随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重灌轻排、重种轻养的耕作方式,再加上区域本身地下水埋深浅且矿化度高,黄河三角洲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也日趋加剧。受盐渍化的影响,该区的植被生境和多种珍稀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威胁,生态系统脆弱化。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及时、精确、动态地获取盐渍土水、盐信息,对于治理盐渍土,防止其进一步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探索利用野外高光谱和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预测土壤盐分含量的可行方法,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原位土壤高光谱数据、卫星遥感影像与室内实测土样盐分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盐分估测与反演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光谱反射率与盐分的相关性,筛选了土壤盐分敏感波段,结果显示:土壤盐分的敏感波段主要为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相对较低,但随波长增长速度较快;在近红外波段,增长速度减缓;当水分含量小于30%时,随着含盐量的升高,土壤光谱反射率增加;当水分含量大于30%时,随着含盐量的升高,土壤光谱反射率降低;但光谱形态上基本相似,保持平行。利用敏感波段进行波段组合构建光谱参量,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显著提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6,证明波段组合可以很好的消除背景因素的影响,提高模型的估测精度。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利用敏感光谱参量对土壤盐分进行光谱分析,建立基于近地高光谱数据的土壤盐分含量估测模型,并选出适合该研究区的最佳模型为y=2.119 0.015×(M1+M4)/(M1 M4) 3.508×(M4+M9)+0.012×(M1+M3)/(M1 M3) M2/(M2 M3) 0.021×M5/(M1 M5),其中,y表示盐分含量(g/kg),M1为763nm波段,M2为780nm波段,M3为885nm,波段M4为899nm波段,M5为995nm波段,M9为1794nm波段。模型拟合R2为0.811,说明采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好,稳定性较高,具有可行性。(2)利用野外实测高光谱窄波段反射率数据模拟Landsat 7卫星宽波段反射率,采用同样方法建立基于Landsat 7波段范围的土壤盐分高光谱估测模型,并选出适合该研究区的最佳模型为y=1.345 25.898×g SWIR1 245.440×g Red×(g Red g NIR) 0.252×(g Red+g NIR)/(g Red g NIR) 19.563×(g Red g SWIR1),模型拟合R2为0.867;建立基于Landsat 8波段范围的土壤盐分高光谱估测模型,并选出适合该研究区的最佳模型为y=0.685 11.359×g SWIR1 165.302×g Red×(g Red g NIR) 0.238×(g Red+g NIR)/(g Red g NIR) 25.385×(g Red g SWIR1),模型拟合R2达到0.848,说明此方法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稳定性较高,具有可行性。(3)利用研究区的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辐射校正、几何精校正、大气校正等处理后,采用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混合象元分解去除水体及沿海滩涂、线性混合象元分解方法去除植被光谱信息,采用比值均值法对遥感反射率进行订正,最终将模型应用到订正后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反演,取得较理想的研究结果,证明将地面高光谱和卫星遥感结合用于土壤盐分含量的估测及反演方法的可行性。(4)将两个最佳模型分别应用到Landsat 7和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并将其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反演结果较为一致,且均与实测插值结果相差不大,证明模型可用于黄河三角洲垦利县春季土壤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监测,为区域盐渍土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滨海盐渍土 土壤盐分 光谱参量 高光谱估测 遥感反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6.4;S127
【目录】:
- 符号说明4-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1 引言13-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2.3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9-22
- 1.3.1 研究内容19
- 1.3.2 研究方法19-21
- 1.3.3 研究思路21-22
- 2 研究区概况22-24
- 2.1 自然地理概况22-24
- 2.1.1 气候特征22-23
- 2.1.2 地形地貌特征23
- 2.1.3 水文特征23
- 2.1.4 土壤特征23
- 2.1.5 植被特征23-24
- 2.2 社会经济条件24
- 3 数据获取与处理24-31
- 3.1 数据获取24-27
- 3.1.1 野外调查24-25
- 3.1.1.1 土壤样品采集24-25
- 3.1.1.2 野外近地面高光谱数据的获取25
- 3.1.2 室内土壤水分和盐分数据的获取25-26
- 3.1.3 同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26-27
- 3.2 高光谱数据预处理27-28
- 3.3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28-30
- 3.3.1 辐射定标28
- 3.3.2 大气校正28-29
- 3.3.3 几何精校正和图像裁剪29-30
- 3.4 土壤盐分数据处理及盐分等级的划分30-31
- 4 盐渍土光谱特征分析与土壤盐分的近地面高光谱估测模型31-39
- 4.1 盐渍土光谱特征及其与盐分的相关分析31-34
- 4.1.1 不同盐分含量盐渍土光谱特征分析31-32
- 4.1.2 相同水分梯度下不同盐分含量盐渍土光谱特征分析32-33
- 4.1.3 盐渍土反射率与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33-34
- 4.2 盐渍土特征波段的选择及光谱参量的构建34-38
- 4.2.1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盐渍土特征波段的选取34
- 4.2.2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敏感波段的选择34-35
- 4.2.3 基于波段组合的光谱参量的构建及筛选35-38
- 4.3 基于近地高光谱数据的土壤盐分估测模型的建立38-39
- 5 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和高光谱数据结合的土壤盐分估测模型的建立39-47
- 5.1 高光谱窄波段与Landsat卫星影像宽波段的一致性分析39-40
- 5.2 盐渍土盐分特征波段提取40-44
- 5.2.1 基于相关性分析选取的盐渍土敏感波段40-41
- 5.2.2 基于波段运算的光谱参量的组合与筛选41-44
- 5.3 基于敏感光谱参量建立的土壤盐分高光谱估测44-47
- 5.3.1 基于Landsat 7 波段范围的土壤盐分高光谱估测模型44-45
- 5.3.2 基于Landsat 8 波段范围的土壤盐分高光谱估测模型45-47
- 6 盐渍土土壤盐分含量遥感反演47-50
- 6.1 遥感影像反射率的订正47-48
- 6.1.1 遥感影像数据植被光谱信息的去除47
- 6.1.2 遥感反射率与高光谱反射率的比较47-48
- 6.2 土壤盐分含量的遥感反演48-49
- 6.3 研究区土壤盐分状况分析49-50
- 7 结论与讨论50-51
- 8 研究特色与展望51-53
- 8.1 研究特色51-52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仁余;关注黄河三角洲造纸林[J];中华纸业;2002年12期
2 张玉礼;;黄河三角洲年内蔬菜四种四收模式[J];长江蔬菜;2009年19期
3 孙金凤;周学声;;黄河三角洲发展村镇银行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4 赵延茂 ,肖志新 ,王克山 ,吕卷章 ,李尧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社会概况与自然生境[J];山东林业科技;1991年S1期
5 ;黄河三角洲最大的牛羊集散地形成[J];饲料与畜牧信息;1993年12期
6 赵青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J];环境保护;1998年03期
7 贾崇福;我们怎样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J];中国土地;2000年07期
8 张俊;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J];山东林业科技;2000年03期
9 刘东斌,黄秉杰,张继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开发黄河三角洲[J];生态经济;2002年11期
10 张玉礼;;黄河三角洲蔬菜一年四种四收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兰智;孙娟;;能源牧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潜力分析[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任建兰;王成新;张晓青;张伟;;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生态功能区划分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3 孙长江;;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的潜能优势[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吉喜;李政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建议[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5 钟金彩;朱玲玲;戴爱斌;宋伟东;任华;吴修佩;;构建新的棉花生产体系 促进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何庆成;徐军祥;张波;叶晓滨;李采;康凤新;赵书泉;王岳林;任舫;黄文启;李明;袁西龙;刘桂仪;张中祥;许克民;;黄河三角洲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张林泉;;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沈荣勤;胥茂森;丁兆贤;刘洪波;张超;原松刚;菅慧洁;詹鸿翔;李国良;鲍建新;李勇军;;商业银行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9 毕玉珍;;低碳先行 错位发展——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10 王艳;李新运;宫磊;;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宏 秦幸福;黄河三角洲正在变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李振峰 杨爱国;内涵丰厚的黄河三角洲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汝堂;山东黄河三角洲将建实验室[N];西部时报;2006年
4 李国宏;秦幸福;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在蚀退[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记者 燕永清;李国英来我市就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进行专题调研[N];东营日报;2010年
6 焦国栋 罗博;山东成立黄河三角洲六市消费维权联盟[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生态建设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发展[N];黄河报;2010年
8 记者 杨君;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获省资金支持[N];东营日报;2010年
9 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孙富强;黄河三角洲书画联谊会第三届书画摄影展暨费朝奇先生收藏精品书画展开幕[N];潍坊日报;2012年
10 吕福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蚀退惊人[N];中国改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红丽;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和碳汇功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刘一霖;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柳后起;黄河三角洲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周海燕;黄河三角洲数字生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同济大学;2006年
6 黄波;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海岸侵蚀过程时空演变与防护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任韧希子;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9 王天巍;黄河三角洲道路网络特征及其对生态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薇;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小静;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王艳廷;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物理性状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晓华;黄河三角洲农田暗管排盐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逸凡;近32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义忠;黄河三角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6 邢国琼;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乔学瑾;基于多光谱数据的最近50年黄河三角洲岸线自动提取[D];鲁东大学;2016年
8 孔祥龙;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种间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薛翘;基于产业集群的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南学良;晚更新世献县海侵以来黄河三角洲层序地层及古环境演变[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858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5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