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5 20:07

  本文关键词: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长期施肥 栗褐土 有机碳矿化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的释放、土壤质量的保持以及温室气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以25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对栗褐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管理土壤肥力、增加栗褐土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1988,共设置8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合施(NP);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M_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_1NP);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M_2N);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_2NP)。于2013年玉米播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土壤碳矿化释放CO_2的数量和速率进行测定,并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土壤有机碳库潜在矿化势和周转速率。【结果】各肥料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栗褐土总有机碳含量,以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作用最为显著。与CK相比,M_2N、M_2NP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21.1%、166.8%。不同处理土壤样品培养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第一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5 d后,下降趋缓,不同处理CO_2产生速率趋于一致。培养期间,各处理矿化速率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关系。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以提高栗褐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其大小顺序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对照。培养57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为555.0~980.3mg/kg,以M_2NP、M_1N的累积量较高,为对照的1.77倍、1.73倍。长期施肥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率呈下降趋势,以处理M_2NP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6.3个百分点。施肥处理土壤的潜在矿化势均高于对照,M_1N、M_2NP最高,为923.7 mg/kg和926.4 mg/kg,较对照增加了74.0%和74.5%。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减少周转时间,其中处理M_1NP、M_2NP效果最为明显。【结论】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促进栗褐土有机碳的积累,提高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周转速率,降低有机碳的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加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以M_2NP处理的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长期施肥 栗褐土 有机碳矿化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1DFR31230)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3山西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8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no fertilizer(CK),inorganic N(N,120 kg/hm2),inorganic N and P(NP,P2O5 75 kg/hm2),low amount of organic manure(M1,22500 kg/hm2),low amount ofor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毓庄;张赓;郑家烷;;山西栗褐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2 李旭,段建南;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定位连续施肥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1996年04期

3 杨艳菊;王改兰;张海鹏;赵旭;黄学芳;;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磷素积累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4 杨艳菊;王改兰;张海鹏;赵旭;熊静;黄学芳;;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栗褐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J];土壤;2013年03期

5 王改兰;段建南;贾宁凤;黄学芳;池宝亮;;长期施肥对栗褐土钾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年04期

6 杨艳菊;王改兰;张海鹏;赵旭;熊静;黄学芳;;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栗褐土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年04期

7 林大仪,王志亚;对山西雁北地区栗钙土分类命名的商榷[J];土壤通报;1991年06期

8 杨艳菊;王改兰;王振宙;聂冰;熊静;黄学芳;;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栗褐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年S2期

9 王宏庭,金继运,刘荣乐;山西省几种典型土壤供钾能力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改兰;段建南;张亮;;长期施肥对栗褐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杨新莲;刘宝;张登继;;大同地区缺锌的原因和锌肥施用效果[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王宏庭;胡全才;金继运;刘荣乐;;土壤的供钾能力及植物有效性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艳菊;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磷素特征及其流失风险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2 张亮;长期施肥对栗褐土钾素、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振宙;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氮素肥力特征和玉米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8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58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c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