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均衡分析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均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一般均衡模型 气候变化 粮食 供求 粮食安全
【摘要】:文章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状况,以叶立明等人的研究成果(2030年与2050年我国三大粮食单产变化)作为政策冲击要件,模拟并分析了2030年与205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政策情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中低排放情景下的B2气候变化政策情景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更为有利;针对分品种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该文认为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的角度来改善;尽管政策情景下未来粮食供求较为乐观,但影响粮食安全的社会因素较多,保障粮食安全切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关键词】: 一般均衡模型 气候变化 粮食 供求 粮食安全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2010CB951500)
【分类号】:F326.11;S162
【正文快照】: 0引言“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命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粮食的短缺程度得到了极大缓解。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与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粮食需求数量呈现较大幅度地增长,而且对粮食的质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3 李明;迟秀丽;;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4 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6 林而达;;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减灾;2006年02期
7 齐晔;马丽;;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1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节选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张立峰;;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百战;许良银;朱萍;贾红;;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程鹏;;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途径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马姗姗;杨荣国;杨红龙;刘珂;肖晶晶;;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孙磊石;申延美;;关于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郭媛;王艳君;;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9 刘骊光;;探索城市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以美国迈阿密戴德县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我代表阐述应对气候变化主张[N];人民日报;2007年
6 晨光;联合国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何鹏;科技风投将引入气候变化领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7年
9 周世林邋徐凤莉 王瑾 张怡年;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正在行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0 杜边;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峰;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宁;理念、利益与制度:美国气候变化政治动力研究(1992年-2009年3月)[D];外交学院;2009年
3 王静;从巴厘岛路线图看美国的气候变化外交决策[D];外交学院;2009年
4 党修伍;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建伟;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柯妍;人口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吕红桥;三种模式气候变化及安全影响解析[D];外交学院;2010年
8 许光达;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及其合作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晓妮;气候变化对工程建设标准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姜江;贫困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10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1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