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控制人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众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农业生产活动一直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已是全球各国的共同选择。为了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对低碳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缺乏县域等小区域的碳汇能力和低碳农业发展研究。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库区——淅川县为例,对其2005-2014年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影响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为淅川县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指导的同时,也对促进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低碳农业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总量及碳吸收强度在2005年-2014年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种植面积较大而保持较大的碳吸收总量,油料作物的总碳吸收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差距逐渐减小。尽管碳排放总量也呈现增加趋势,但该县农田生态系统的总碳排放量远远小于总碳吸收量,表明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影响农田碳排放的三种过程中,化肥施用、农业机械以及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化肥所占的比例较大,达到85%以上,农业机械、灌溉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小。(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化肥施用量,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对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08年,淅川县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以后,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实施,淅川县加大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建设力度,通过政策调控、财政资金支持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有效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有所增加。(3)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淅川县应改进种植业结构,限制小麦、玉米等碳汇强度较弱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花生、油菜、芝麻等碳汇能力较强的油料作物的播种,减少碳排放能力强的传统化肥施用,推广生物有机肥等建议。同时提出,淅川县应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以及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推广新型技术、健全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低碳农业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2;S1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1.1 论文选题依据10
- 1.1.2 论文研究意义10-11
- 1.2 相关理论基础11-13
- 1.2.1 循环经济11
- 1.2.2 低碳经济11-12
- 1.2.3 生态经济学12
- 1.2.4 可持续发展12-13
- 1.3 低碳农业的内涵13-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4.1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14-15
- 1.4.2 低碳农业的研究15-17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8
- 1.5.1 研究内容17
- 1.5.2 研究方法17-18
-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8
- 1.7 研究区概况18-20
- 1.7.1 研究区自然概况18-19
- 1.7.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19-20
- 2 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究20-29
- 2.1 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原理20
- 2.2 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20-22
- 2.2.1 模型构建20-21
- 2.2.2 参数确定21
- 2.2.3 评价方法21-22
- 2.3 结果与分析22-29
- 2.3.1 淅川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变化22
- 2.3.2 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变化22-24
- 2.3.3 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变化24-26
- 2.3.4 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分析26-27
- 2.3.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27-28
- 2.3.6 结论与讨论28-29
- 3 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评价29-40
- 3.1 低碳农业发展指标及体系构建29-33
- 3.1.1 低碳农业指标选取29-31
- 3.1.2 低碳农业发展的评价方法31-33
- 3.2 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条件评价33-40
- 3.2.1 数据来源33-34
- 3.2.2 数据处理34-36
- 3.2.3 结果与讨论分析36-37
- 3.2.4 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条件综合效益评价37-40
- 4 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40-42
- 4.1 扩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和低碳农业发展理念40
- 4.2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并加大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40
- 4.3 健全低碳农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40-41
- 4.4 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模式41-42
- 5 结论与展望42-44
- 5.1 结论42-43
- 5.2 讨论与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成绩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心洁;;淅川农民的“致富三宝”[J];农家参谋;2006年12期
2 金伟;;淅川县法院清理林业纠纷案件成绩斐然[J];河南林业;1993年02期
3 杨文磊;淅川县积极推进水保产业化发展[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8年04期
4 张力新;脑筋换一换 处处有钱赚——淅川农民致富小故事[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年28期
5 李云超;“百宝”进城“百货”下乡淅川县“流动商行”作用大[J];河南农业;1998年03期
6 毕怀庆;;如影随形 润泽无声——淅川电业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纪实[J];农电管理;2014年02期
7 周桃龙;;淅川:专业队造林占九成[J];中国林业;2011年06期
8 ;河南淅川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03期
9 刘林;;淅川的春天,淅川的暴戾[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年05期
10 李苏;王佰东;张伟;;淅川电业局配合城市建设做好线路改造[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董学彦;淅川:问渠那得清如许[N];河南日报;2006年
2 中共淅川县委书记 崔军;弘扬范蠡思想 建设和谐淅川[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天密 本报通讯员 高帆 张本贵;淅川:跨越发展正当时[N];河南日报;2007年
4 姚勇 罗之法;淅川全力战高温抗旱保苗[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刘建华;走马淅川看私采[N];人民日报;2005年
6 赵友;心系淅川山 情洒丹江水[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先琴邋本报通讯员 张本贵 李建鹏;淅川:商圣文化助推崛起[N];光明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张本贵 李周勤;淅川为农民提供“点题”服务[N];河南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张本贵;淅川:万名“离巢”父母返乡就业[N];河南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张本贵 王永强;“理论下乡行”走遍淅川山乡[N];农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波;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任国瑞;民国时期河南淅川县地方自治研究(1930-1940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2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4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