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稻壳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了500℃连续热解制备的稻壳炭对水溶液中NH+4-N的吸附特性和稻壳炭用量、颗粒粒径、NH+4-N初始质量浓度、p H值、振荡时间等因素对NH+4-N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H+4-N溶液初始质量浓度、p H值的不断升高,稻壳炭对NH+4-N的平衡吸附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振荡时间的推移,平衡时稻壳炭对NH+4-N的单位吸附量不断增加,60 min内吸附较快,在吸附90 min左右时保持不变,这说明稻壳炭对NH+4-N的吸附在1.5 h左右基本达到平衡,对于初始质量浓度为3 mg/L和5 mg/L的NH+4-N溶液,稻壳炭对NH+4-N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1.26、81.14 mg/kg。稻壳炭的颗粒粒径越小,单位吸附量越高,0.25 mm以下的稻壳炭对NH+4-N的吸附容量较大。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稻壳炭对NH+4-N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稻壳炭对水溶液中的NH+4-N吸附为不均一的多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的全过程,稻壳炭吸附NH+4-N主要包含液膜扩散、表面吸附、颗粒内部扩散过程,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关键词】: 生物质炭 铵态氮 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4GB2E000048)
【分类号】:S156.2
【正文快照】: 引言近年来,生物质炭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改良剂,被很多学者研究和应用[1-6]。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多用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7],增加土壤碳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8]。NH+4-N是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氮肥形式之一,但在土壤中容易发生氨化作用而流失,也容易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康乐;原状土等温吸附特性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1987年03期
2 颜明娟;章明清;陈防;林琼;陈子聪;李娟;;一个改进的土壤铵、磷和钾等温吸附新模型[J];土壤学报;2010年03期
3 王强;屈亚非;肖广全;黄玉明;魏世强;;α-Fe_2O_3对Cr(Ⅲ)的等温吸附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0年01期
4 陈巧;李永梅;;五种物料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秦俊梅;刘奋武;周俊;卜玉山;;山西省典型土壤对重金属Cu、Zn和Pb等温吸附特征及应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敏;郭彬;傅庆林;景金富;李华;丁能飞;刘琛;林义成;;不同基质去除水中氮、磷的作用机理及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3期
7 谢晓梅,翁棣;有机酸对红壤等温吸附镉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年05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章明清;颜明娟;陈防;林琼;陈子聪;李娟;;一个改进的土壤铵、磷和钾等温吸附新模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余维初;胡琼;赖晓芹;肖想松;刘万琴;;多功能煤层气等温吸附与钻井液污染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云;王丽苑;何兴华;王玮;李彦锋;;PS-TETA螯合树脂吸附Cd~(2+)和Zn~(2+)的线性与非线性Langmuir等温吸附线拟合:误差分析[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柴新军;张卫锋;陈佩杭;蒋富强;;红壤吸附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卓睿;热作用及水分影响顾桥煤吸附甲烷的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吴文忠;神东煤惰质组结构特征及其与CH_4、CO_2和H_2O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杰;重金属汞在典型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谢江;CRI系统除磷机理及加强除磷型CRI系统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6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7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