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氧传感器的汽车排放性能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5:36

  本文关键词:基于氧传感器的汽车排放性能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氧传感器 空燃比控制 冷起动 汽油发动机 排放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从而促使汽车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对各大汽车企业来说,如何降低排放污染物是目前的一个首要技术研究方向。因此,与之相关的零部件研发及应用也是极其必要的。试验数据表明,整车测试过程中THC和CO排放量的50%至80%都出现在冷起动阶段,因此,冷起动阶段的排放优化工作是目前发动机排放性能优化的关键。为了使三元催化器能够在最佳转换效率下工作,并充分净化排气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由氧传感器输出空燃比信号,反馈给ECU,ECU经过内部计算而对喷油脉宽进行修正,使实际空燃比接近理论空燃比,即空燃比闭环控制。而在冷起动过程中,由于要保证起动的可靠性,发动机控制系统会通过调节喷油脉宽使得混合气偏浓,这就会导致冷起动初期THC排放急速上升,而且由于还未过露点,氧传感器无法达到有效的工作温度输出空燃比反馈信号,从而无法实现空燃比闭环控制,控制系统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调节喷油脉宽,对空燃比的控制不精确,从而导致大量的排放污染物产生。氧传感器作为发动机排放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零件,对空燃比闭环控制及优化排放性能十分关键。传统的两点式氧传感器由于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输出信号会出现跳变的特性,不能精确地反馈空燃比只能区分混合气偏浓还是偏稀,因此即使进入闭环,控制系统也无法精确地对空燃比进行控制修正,存在偏差。而宽域型氧传感器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连续地输出空燃比信号,使控制系统能否精确地对空燃比进行控制修正,在目前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宽域型氧传感器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为了更好地降低冷起动阶段的排放,现在有了一种新的无露点氧传感器,在冷起动阶段无需过露点,可直接对氧传感器进行大功率加热,尽快使其达到有效工作温度,从而尽早地进入空燃比闭环控制。经过试验验证,通过对空燃比的精确控制,使空燃比维持在理论空燃比附近,可有效地降低冷起动阶段THC排放量,从而降低整个排放测试阶段的排放污染物,以满足更高的排放法规要求。
【关键词】:氧传感器 空燃比控制 冷起动 汽油发动机 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前言10-11
  • 1.2 研究氧传感器及空燃比控制的意义11-14
  • 1.3 国内外氧传感器及空燃比控制研究概况14-15
  • 1.3.1 氧传感器主要类型及运用14-15
  • 1.3.2 空燃比控制研究15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意义和主题框架15-16
  • 第二章 氧传感器应用研究16-30
  • 2.1 氧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16-25
  • 2.1.1 两点式氧传感器16-20
  • 2.1.2 宽域型氧传感器(空燃比氧传感器)20-24
  • 2.1.3 宽域型氧传感器与两点式氧传感器对比24-25
  • 2.2 无露点氧传感器25-29
  • 2.2.1 如何实现无露点25-27
  • 2.2.2 无露点氧传感器的优点27-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空燃比控制策略研究与氧传感器露点标定30-41
  • 3.1 空燃比闭环控制30-33
  • 3.1.1 前氧闭环控制31-32
  • 3.1.2 后氧闭环控制32-33
  • 3.2 清氧控制33-34
  • 3.3 混和气自学习模型34-35
  • 3.4 氧传感器露点标定35-40
  • 3.4.1 露点与氧传感器加热36-38
  • 3.4.2 标定方法38-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试验效果研究41-53
  • 4.1 发动机台架试验41-49
  • 4.1.1 试验对象及试验设备41-42
  • 4.1.2 试验原理及目的42-43
  • 4.1.3 试验数据分析43-49
  • 4.2 整车排放试验49-52
  • 4.2.1 试验对象及试验设备49
  • 4.2.2 试验原理及目的49-50
  • 4.2.3 试验数据分析50-52
  • 4.3 本章小结52-53
  • 总结与展望53-55
  • 总结53
  • 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0
  • 附件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永生,洪敏,于寅,王勇;车用氧传感器的使用与维护[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1年12期

2 高志勇,吕纪平;由氧传感器的外观颜色看故障[J];现代车用动力;2001年02期

3 赵青,常爱民,巴维真;汽车用氧传感器介绍与研究进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2年11期

4 刘元华;;氧传感器的使用与检修[J];汽车运用;2006年03期

5 ;博世公司的氧传感器[J];汽车与配件;2006年30期

6 黄丽芳;;汽车发动机氧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年04期

7 周玉甲;;氧传感器及其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6年12期

8 路顺;林健;陈江翠;;氧化锆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年03期

9 文华;朱玉琛;张玉广;汤雪志;;氧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J];舰船防化;2008年03期

10 邹恒琪;蒋治成;谢光远;冯江涛;陈存华;;汽车氧传感器的发展及研究[J];汽车电器;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籍少敏;伍晚花;吴玉波;张欣;吴文婷;迟丽娜;周富科;杨玉斌;邵景银;金怡;郭慧敏;赵建章;;基于发光寿命监测的荧光法氧传感器的研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冯国胜;王海花;李军;薛淑发;;车用氧传感器性能参数检测系统开发[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简家文;;气压变化对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高新技术前沿与发展学术会议程序册[C];2010年

4 周君;张跃;;电流型车用氧传感器的设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任好;徐科军;王肖芬;滕勤;;EGO传感器及其动态标定与建模方案[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王东亮;周永清;季建朝;赵子龙;令辉;;氧传感器响应变慢自适应空燃比闭环控制方法研究[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C];2014年

7 蒋学悟;刘海韬;魏海明;;新型免更换氧传感器的烟气分析仪[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光伟;李和平;徐丽萍;张磊;;YSZ氧传感器电极性能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简家文;杨宏;杨邦朝;;钇稳定ZrO_2界限电流型微氧氧传感器的理论设计[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震;方茂东;颜伏伍;邹斌;王建海;杜建波;;OBD系统氧传感器劣化诊断与排放分析[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晓惑;都是氧传感器惹的祸[N];当代汽车报;2005年

2 刘道安;复合式氧传感器研制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道安;“复合式氧传感器研制及应用”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道尔吉;氧传感器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5 湖北 刘道春;电喷汽车的故障分析及排除(三)[N];电子报;2011年

6 ;关于等压法透氧仪设备标定的探讨[N];中国包装报;2007年

7 兰光实验室;如何合理地维护阻隔性设备[N];中国包装报;2007年

8 湖北 杨忠敏;汽车万用表在汽修中的使用技巧(下)[N];电子报;2011年

9 ;专家诊断[N];中国汽车报;2002年

10 姚立平;笑对复杂工况[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志安;氧化锆氧传感器电极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艳青;高温液态铅铋合金氧传感器研制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任继文;平板式氧化锆汽车氧传感器技术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简家文;钇稳定ZrO_2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辉军;基于PN结电极的纳米层壳结构TiO_2氧传感器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怡捷;基于有限元的氧传感器冷启动热结构耦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申长江;一种车用氧传感器的研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3 张晓岩;氧传感器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汪飞;超声氧传感器标定和管理系统研发[D];江苏大学;2016年

5 蔡福兵;平板式浓差型氧传感器数值模拟及ZrO_2固体电解质性能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6 贾传武;基于荧光淬灭的光纤氧传感器中相位解调方法及稳定性和重复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何小鹏;氧传感器动态特性测试台架研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星韵;用于发动机的FAI液体计量单元和摩托车用氧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刘婷婷;片式氧传感器纳米氧化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袁佼;基于氧传感器的汽车排放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0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00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