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车辆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9 18:04

  本文关键词:车辆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乘员舱 热舒适性 评价标准 参考截面 监测点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的方便及快捷的同时,对车内的乘坐空间环境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的车内环境直接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及驾驶员和其他乘员的精神状态,舒适安静的乘坐环境,能够使驾驶员和乘客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良好的感觉。为了满足汽车乘员舱内部乘员的热舒适性的要求,车室内的空气湿度、温度、空气流速、空气洁净度等均需要维持在人体热舒适的标准范围之内。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要保持车内上述各个参数稳定在人体热舒适的范围,汽车空调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当中,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对汽车乘员舱内部热舒适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随后,详细介绍了对人体热舒适性的5个评价标准的定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获取方式,为后面对乘员舱内部热舒适性的评价分析提供了依据。接着,简要说明了本文中选取的主要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几何清理、网格划分以及边界条件设置等。最后分别对汽车空调系统制热和制冷两种模式下乘员舱内部环境进行仿真计算,文中选取了2个参考截面,同时将乘员舱内所有乘客的肢体分为14部分,并分别在这14个部分的肢体上选取对应的14个监测点,利用所选参考截面和监测点对速度场、温度场、相对湿度以及平均辐射温度的分布进行分析,并评价乘员舱内部热舒适性,同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选用了Star ccm+中的thermal comfort模块,将肢体分为四层结构,分别为:中心层、肌肉层、脂肪层和皮肤层,并综合考虑了太阳辐射这个外在环境因素,使得最终的仿真计算结果更为精确。通过制冷制热两种模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平均辐射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整体的热舒适性较好,但前排乘客脚部、腿部稍感闷热,脸部、颈部附近吹风感过强;而后排乘客身体前方以及背部也较闷热,尤其是腿部、脚部,吹风感较差。可以适当开启前排乘客脚部附近的空调送风口,同时在后排乘客脚部以及后排增加送风口,来进行改善后排送风不足的情况,从而提高整个乘员舱内部的热舒适性。汽车乘员舱内部热舒适性的研究已成为汽车行业一个重要课题,迎合了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逐渐成为各大汽车生产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汽车乘员舱内部热舒适性的研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更为准确和现实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乘员舱 热舒适性 评价标准 参考截面 监测点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85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18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13-15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15-16
  • 1.4 本章小结16-18
  • 2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标准18-28
  • 2.1 PMV评价指标18-19
  • 2.2 PPD评价指标19-21
  • 2.3 平均辐射温度(MRT)评价指标21-24
  • 2.3.1 平均辐射温度(MRT)的定义21-22
  • 2.3.2 MRT与环境内表面温度的关系22
  • 2.3.3 平均辐射温度(MRT)的获取22-24
  • 2.4 相对湿度(RH)评价指标24-25
  • 2.5 平均空气龄(MAA)评价指标25-26
  • 2.6 本章小结26-28
  • 3 数学模型及模型选择与处理28-46
  • 3.1 数学模型28-38
  • 3.1.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28
  • 3.1.2 湍流流动28
  • 3.1.3 基本控制方程28-31
  • 3.1.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31-32
  • 3.1.5 乘员舱数学模型32-35
  • 3.1.6 人体生理热调节模型35-38
  • 3.2 几何清理及其网格划分38-41
  • 3.2.1 整车实体模型38-40
  • 3.2.2 简化模型40
  • 3.2.3 面网格及体网格划分40-41
  • 3.3 模型区域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41-44
  • 3.3.1 模型区域划分41-42
  • 3.3.2 边界条件设置42-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4 制冷模式下热舒适性仿真及分析46-64
  • 4.1 分析截面及测点设定46-47
  • 4.2 速度分布及分析47-53
  • 4.2.1 乘员舱内流线图47-51
  • 4.2.2 乘员舱内速度场分布云图及分析51-52
  • 4.2.3 各个监测点的速度分布及分析52-53
  • 4.3 温度分布及分析53-56
  • 4.3.1 温度云图分布及分析53-55
  • 4.3.2 乘客身上各个监测点温度分布及分析55-56
  • 4.4 平均辐射温度(MRT)分析评价56-58
  • 4.4.1 平均辐射温度云图分布及分析56-57
  • 4.4.2 乘客身体各个部位MRT分布及分析57-58
  • 4.5 相对湿度(RH)分析评价58-61
  • 4.5.1 截面相对湿度云图分布及分析58-60
  • 4.5.2 乘客各个监测点RH分布及分析60-61
  • 4.6 本章小结61-64
  • 5 制热模式下热舒适性仿真及分析64-76
  • 5.1 制热模式的热舒适性64
  • 5.2 速度分布及分析64-67
  • 5.2.1 乘员舱内速度场分布云图及分析64-65
  • 5.2.2 各个监测点的速度分布及分析65-67
  • 5.3 温度分布及分析67-70
  • 5.3.1 温度云图分布及分析67-68
  • 5.3.2 乘客身上各个监测点温度分布及分析68-70
  • 5.4 平均辐射温度(MRT)分析评价70-72
  • 5.4.1 平均辐射温度云图分布及分析70-71
  • 5.4.2 乘客身体各个部位MRT分布及分析71-72
  • 5.5 相对湿度(RH)分析评价72-75
  • 5.5.1 截面相对湿度云图分布及分析72-74
  • 5.5.2 乘客各个监测点RH分布及分析74-75
  • 5.6 本章小结75-76
  • 6 总结及展望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展望77-78
  • 致谢78-80
  • 参考文献80-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弟;汪学骞;;服装及纺织品湿热舒适性的灰色关联分析[J];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贾庆贤,赵荣义;风速频谱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杜强;;基于热舒适性的室内环境控制分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曹彬;朱颖心;欧阳沁;周翔;黄莉;;北京地区冬季室内人体热舒适性及热适应性调查[J];暖通空调;2010年05期

5 周成梅;朱庭浩;;某空调办公室夏季热舒适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6 张吉礼;马良栋;赵天怡;;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年01期

7 黄俊;顾洁;王晓博;;多孔太阳墙式太阳能房间与普通房间热舒适性分析[J];节能;2012年02期

8 郑立星;卢苇;陈洪杰;冯冰凌;;基于空调使用行为的南宁地区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9 王汉青;康良麒;李端茹;杨荣郭;;某办公室夏季热舒适性数值模拟与实测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3年01期

10 宁勇飞;谢吉平;李惠敏;;内廊式建筑南北房间热舒适性评价[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明杰;;用动态情况分析商场冬季热舒适性空调参数[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2 李艳菊;刘俊杰;;某中学教室室内空气污染及热舒适性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3 茅靳丰;毛维;付建明;范良凯;;地下工程内空调布置方式对热舒适性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4 王季楼;卞康;;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建立条件及热舒适性的若干因素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威;狄洪发;;新型辐射吊顶供暖的实验研究与热舒适性讨论[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立华;张泓森;;辐射板采暖房间热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7 陶培德;;人体对环境热适性反应的差异[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1990年

8 杨静竹;雷波;;火车站热舒适性调查与分析研究[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利华;朱能;蒋薇;;人体热舒适性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文集[C];2002年

10 许树文;王炜;陈菊芳;;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国产西服的热舒适性[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成伟;空气的温度、湿度、焓值与热舒适性[N];中国建设报;2013年

2 李成伟;空气的温度、湿度、焓值与热舒适性[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薛世山;三能态低碳集成卫浴房[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薛秀春;沐浴新时代 节能新奉献[N];中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润泽;高危生物污染环境下主动净化送风式正压生物防护服的使用安全性与热舒适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端木琳;桌面工位空调系统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向立平;空调客车内气流分布特性及动态热舒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郭春梅;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热舒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文灿;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兴慧;轿车内毛细管辐射供暖系统热环境模拟及热舒适性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王鑫;基于胶原纤维微观三维构象的皮革服装湿热舒适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亚峰;高温干燥地区开放式站台空调状态下热环境评价与改善[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李武刚;冬季高校教室热舒适性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路影;冬季横机针织物热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吴铮;轿车乘员舱内流场热舒适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7 陶天吟;热压自然通风房间气流特性及热舒适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张盟;渗透式FADS控制的环境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及热舒适性预测[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9 赵林林;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汽车空调除霜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10 何良;车室内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1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01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