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双电机后轮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8:20

  本文关键词:双电机后轮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的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差速 四轮转向 集成控制 稳定性 车辆动力学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重新将目光投向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其中,电动轮电动汽车由于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转矩独立可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电动轮电动汽车在拥有更多控制自由度的同时,也存在驱动轮之间协调控制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电子差速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改善行驶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为目标的新型电子差速系统。本文首先建立了八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作为电子差速系统的研究平台。然后,设计了基于滑转率和横摆角速度联合控制的电子差速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以最优滑转率为控制目标的滑转率控制模块、基于模糊控制以跟踪期望横摆角速度为控制目标的横摆运动控制模块以及对前两者进行协调的协调控制模块。最后,设计了低附着路面、对接路面、对开路面的加速试验及操纵稳定性试验对电子差速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电子差速系统不仅能实现基本的防滑功能,还能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到电子差速系统对质心侧偏角控制的局限性,引入四轮转向系统,研究电子差速系统与四轮转向系统的集成控制,通过将轮胎纵向力和侧向力结合起来综合控制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然后,采用前馈、反馈综合控制设计四轮转向控制器,通过调节后轮转角来控制质心侧偏角。接着,设计了协调控制器对电子差速控制器和四轮转向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仿真试验表明,集成控制相比于电子差速系统单独控制,在保证稳定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大减小质心侧偏角,尤其是在中低速的情况下,可以基本实现零质心侧偏角的控制目标,从而提高车辆的轨迹保持能力。
【关键词】:电子差速 四轮转向 集成控制 稳定性 车辆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 1.2.1 电动轮电动汽车发展现状10-12
  • 1.2.2 电子差速系统研究现状12-17
  • 1.3 主要研究目的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电动车动力学模型19-38
  • 2.1 电动车结构19-20
  • 2.2 模型总体架构20-21
  • 2.3 轮胎模型21-28
  • 2.3.1 轮胎运动坐标系22
  • 2.3.2 滑动率22-24
  • 2.3.3 魔术公式轮胎模型24-28
  • 2.4 整车模型28-33
  • 2.4.1 车身动力学模型28-30
  • 2.4.2 车轮动力学模型30-32
  • 2.4.3 阿克曼转向模型32-33
  • 2.5 电机模型33
  • 2.6 参考模型33-35
  • 2.7 模型仿真35-37
  • 2.8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电子差速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38-60
  • 3.1 机械差速器和电子差速器工作原理38-40
  • 3.1.1 机械差速器工作原理38-39
  • 3.1.2 电子差速器工作原理39-40
  • 3.2 横摆角速度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40-42
  • 3.3 电子差速系统设计42-52
  • 3.3.1 总体结构设计42-43
  • 3.3.2 滑转率控制模块43-48
  • 3.3.3 横摆运动控制模块48-51
  • 3.3.4 协调控制模块51-52
  • 3.4 电子差速系统仿真分析52-59
  • 3.4.1 低附着系数路面仿真分析53-54
  • 3.4.2 对接路面仿真分析54-55
  • 3.4.3 对开路面仿真分析55-56
  • 3.4.4 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56-59
  • 3.5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电子差速系统与四轮转向系统的集成控制研究60-80
  • 4.1 质心侧偏角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60-63
  • 4.2 四轮转向系统分析63-71
  • 4.2.1 四轮转向基本原理63-64
  • 4.2.2 四轮转向基本操纵模型64-65
  • 4.2.3 四轮转向控制策略分析65-71
  • 4.3 集成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71-79
  • 4.3.1 集成控制基本原理71-72
  • 4.3.2 四轮转向控制器设计72-74
  • 4.3.3 协调控制器设计74-75
  • 4.3.4 仿真分析75-79
  • 4.4 本章小结79-80
  • 总结与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8-89
  • 致谢89-90
  • 附件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卫刚;赵荣林;;铰接式液压传动车辆的差速机构研究[J];煤矿机械;2011年12期

2 伍德荣;复合式自锁差速系统——一种轮间及轴间差速传动的新途径[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1987年00期

3 伍德荣;;复合式自锁差速系统——一种轮间及轴间差速传动的新途径[J];二汽科技;1987年02期

4 朱路群;于岩;梁兆正;;行星差速调速防爆绞车的设计方法[J];煤炭学报;1993年03期

5 罗兴治;;动力差速转向 无内轮差 能原地回旋的汽车[J];重型汽车;2005年06期

6 王强;王耘;宋小文;;基于差动驱动的电子差速控制方法研究[J];机电工程;2011年06期

7 史彬;牛岳鹏;郭勇;;智能车模双电机差速控制的可行性研究[J];电子产品世界;2012年08期

8 王鹏;周志立;曹付义;;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操纵系统性能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宏才;闫清东;陈观南;;零差速双流传动教学实验平台开发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11期

10 李建华;;轮式工程车辆防滑差速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付义;周志立;贾鸿社;;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液压系统动态仿真[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王涛;丁惜瀛;张擎;王亚楠;;双轮驱动差速控制试验平台设计及仿真[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瑷国;电动机差速转子[N];今日信息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美斯;双轮毂电机电子差速系统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解文辰;轮毂驱动电动汽车轮间差速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3 马浩军;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张勇;融合辅助转向功能的电动轮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童贻银;双电机后轮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的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亚新;基于轮毂电机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7 邹晓君;差速电机设计[D];南昌大学;2013年

8 赵智辉;电驱动三轮车辆电子差速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范仲伟;制动介入式防滑差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郑洪兴;轮式工程机械自动防滑差速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03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3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