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汽车动力学与加速度传感信息的纵向坡度实时识别算法

发布时间:2017-10-15 19:58

  本文关键词:基于汽车动力学与加速度传感信息的纵向坡度实时识别算法


  更多相关文章: 坡度识别 汽车电控系统 加速度坡度法 汽车动力学坡度法 迟滞滤波


【摘要】:纵向坡度信息是汽车底盘及传动电控系统中的常用参量,其识别精确度及平滑度直接影响控制策略实施的准确性及驾乘舒适性,然而纵向坡度识别的难点在于:车辆高频动态特性及行驶工况复杂性直接影响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质量,由此也降低了直接使用该信息估算坡度值的精确度,而基于复杂非线性模型的观测方法则难以实时运算。同时一种识别方法若要扩展应用到多个电控系统中,也要求尽可能采用基本相同的变量作为输入。采用加速度坡度法与汽车动力学坡度法相融合的方式,根据其各自高精确度范围,先计算置信因子,得出坡度原始值,再利用广义迟滞滤波方法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精确、平稳的坡度值。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坡度识别算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具有运算量小、成本低、易实现的特点,可应用在多种实时电控系统中。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
【关键词】坡度识别 汽车电控系统 加速度坡度法 汽车动力学坡度法 迟滞滤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557,5142250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G14B01)资助项目
【分类号】:U463.6
【正文快照】: 0前言*纵向坡度值是汽车底盘及动力传动电控系统中重要的路况信息之一,其识别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电控系统的控制精度。在坡道起步辅助系统(Hillstart assist,HSA)、自动驻车系统(Automatic vehiclehold,AVH)、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lectric park brake,EPB)中,根据纵向坡度信息计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又群;;汽车动力学中若干关键状态和参数估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10期

2 孙仁云;汽车动力学性能实时分析系统中速度和距离测试[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林柏忠,杨得军,郭学立,管欣,郭孔辉;具有模块化结构的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初步研究[J];汽车工程;2003年04期

4 张威,张景海,隗海林,贾洪飞;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发展[J];汽车技术;2003年02期

5 巢凯年;一种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1993年06期

6 袁清珂,董增前,周一鸣;汽车动力学性能的计算机仿真[J];汽车工程;1995年03期

7 张成宝,徐信明;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的初步研究[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8 吴正明;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J];上海汽车;2004年09期

9 李亮,宋健;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01期

10 巢凯年;汽车动力学性能实时测试与分析系统软件研制[J];汽车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冬成;;汽车动力学研究内容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管欣;;汽车动力学性能的仿真设计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李韶华;;基于三向耦合模型的重型汽车转弯制动响应分析[A];第六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曾纪国;熊坚;;驾驶模拟器汽车动力学模型的设计及实现[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绍普;李韶华;;重型汽车与路面的耦合作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杨绍普;李韶华;;汽车-路面-路基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韶华;杨绍普;;三向耦合非线性重型汽车建模及动力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碧磊;重型汽车动力学性能仿真研究与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08年

2 逄淑一;面向主观评价的汽车动力学建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侯德藻;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武冬梅;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机理和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省章;路面不平顺输入的汽车动力学随机响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2 张雷;汽车动力学系统建模与虚拟仿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陈涛;汽车动力学性能主观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4 王轶峰;汽车运动分析及行为模拟[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一波;基于模板技术的汽车多体动力学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徐恒;面向网格计算的汽车动力学实时仿真虚拟系统框架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7 邢亮亮;汽车动力学及ABS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刘海贞;爆胎汽车动力学建模及其主动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磊;基于汽车动力学的虚拟驾驶模拟仿真[D];重庆大学;2014年

10 涂志祥;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VDC)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38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38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