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4WS汽车操稳系统分岔、混沌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19:30

  本文关键词:基于4WS汽车操稳系统分岔、混沌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线性动力学 四轮转向汽车 鞍-结分岔 Hopf分岔 稳定区域


【摘要】:四轮转向(Four-wheel Steering)技术作为汽车新技术,可以改善汽车高速行驶稳定性,提高汽车低速转向灵敏性。以四轮转向汽车横向动力学特性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探索汽车转向失稳机理,从而为汽车操纵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提供更为可靠、精确的理论支持和依据。为了研究四轮转向汽车的横向失稳机理,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出发,首先建立了4WS汽车二自由度汽车模型,选用魔术公式来描述轮胎的力学特性,忽略转向系统的影响,前轮转角以正弦曲线形式作为输入激励,基于4WS汽车2-DOF系统微分方程,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非线性系统数学仿真模型,运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本文建立的仿真系统进行计算与仿真,得出质心侧偏角随前轮转角频率变化的全局分岔图,运用‘克隆’法计算Lyapunove指数,分析了系统由稳定的周期运动走向混沌的过程,从非线性角度揭示了系统失稳的机理。考虑车身侧倾和平面运动的耦合,建立了4WS汽车三自由度汽车模型,选用考虑轮荷转移的平方公式来描述轮胎的力学特性,运用中心流形理论对系统进行降维,判定系统是否发生鞍-结分岔,并研究对开路面这种极限工况下系统由鞍-结分岔走向失稳的过程,验证4WS较于传统的2WS可以改善系统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为了计算分析系统稳定区域和分岔特性,考虑车身侧倾运动和汽车平面运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的4WS汽车动力学方程,分析不同人-车-路参数对系统稳定区域和分岔特性的影响。总之,本文以四轮转向汽车横向动力学特性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理论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汽车转向失稳的分岔、混沌特性,进一步揭示了四轮转向汽车转向失稳机理,为深入研究四轮转向汽车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线性动力学 四轮转向汽车 鞍-结分岔 Hopf分岔 稳定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1.6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5
  • 1.2 4WS汽车横向动力学的发展15-19
  • 1.2.1 4WS汽车技术研究现状15-18
  • 1.2.2 4WS汽车横向动力学的研究现状18-19
  • 1.3 汽车横向动力学评价方法19-22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模型24-40
  • 2.1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简述24-30
  • 2.1.1 相平面、相轨迹以及奇点的概念24-26
  • 2.1.2 自激振动与极限环26-28
  • 2.1.3 Hopf分岔代数判据28-30
  • 2.2 Lyapunov指数与中心流形理论30-34
  • 2.2.1 混沌的Lyapunov指数识别30
  • 2.2.2 “克隆”法30-32
  • 2.2.3 中心流形理论32-34
  • 2.3 非线性轮胎模型34-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非线性二自由度4WS汽车分岔、混沌特性40-52
  • 3.1 引言40-41
  • 3.2 4WS汽车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41-43
  • 3.2.1 非线性轮胎模型41-43
  • 3.2.2 4WS转向方式控制模型的选择43
  • 3.3 4WS汽车运动微分方程43-44
  • 3.4 2-DOF模型数值仿真计算分析44-51
  • 3.5 总结51-52
  • 第四章 非线性三自由度4WS汽车分岔、混沌特性52-65
  • 4.1 引言52
  • 4.2 力学与数学模型52-57
  • 4.2.1 车辆动力学模型52-53
  • 4.2.2 非线性轮胎模型53-55
  • 4.2.3 样车开环系统稳态转向性能计算55-57
  • 4.3 3-DOF系统鞍-结分岔分析57-63
  • 4.3.1 3-DOF系统中心流形降维57-61
  • 4.3.2 4WS汽车鞍-结分岔分析61-63
  • 4.4 结论63-65
  • 第五章 考虑车身侧倾的4WS汽车横向稳定性及Hopf分岔特性65-81
  • 5.1 引言65
  • 5.2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65-69
  • 5.2.1 车辆动力学模型65-66
  • 5.2.2 非线性轮胎模型66-67
  • 5.2.3 驾驶员模型67-68
  • 5.2.4 系统耦合模型68-69
  • 5.3 样车开环系统稳态转向性能计算69-72
  • 5.3.1 系统Hopf分岔存在性判定69-72
  • 5.3.2 Hopf分岔稳定性判定72
  • 5.4 样车稳定区域和Hopf分岔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72-79
  • 5.4.1 样车稳定区域数值计算与分析73-75
  • 5.4.2 Hopf分岔特性数值计算与仿真75-79
  • 5.5 路面扰动下4WS汽车分岔及混沌运动79-80
  • 5.6 结论80-8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1-83
  • 6.1 工作总结81
  • 6.2 工作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敏青;日本的四轮转向汽车[J];汽车与配件;1989年04期

2 宋进桂;;四轮转向系在日本崛起[J];山东交通科技;1990年04期

3 王洪礼,刘晟,迟仲玉;汽车四轮转向运动的稳定性分析[J];机械强度;2000年01期

4 王京,韩强;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汽车的动力分析(Ⅱ)——非线性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7期

5 韩忠浩;汽车四轮转向与两轮转向的瞬态响应比较[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年01期

6 杨林,陈思忠,丛振刚;四轮转向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重型汽车;2001年01期

7 马丽英,归少雄;工程机械四轮转向试验平台[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2年12期

8 舒进,陈思忠;四轮转向车辆运动计算分析[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舒进;四轮转向车辆运动仿真分析[J];汽车科技;2002年06期

10 舒进;比例控制四轮转向车辆运动特性分析[J];专用汽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强;罗毅;;四轮转向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A];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论文集[C];2001年

2 陈宁;田杰;羊玢;马梁;张晨强;;主动四轮转向车辆的分数阶积分补偿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3 赵丰;刘超凡;;四轮转向汽车行驶稳定性仿真研究[A];第七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贵明;王金懿;;四轮驱动四轮转向的汽车电子差速转向控制[A];第十五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文强 赵梓成;方便转弯掉头 增加驾驶乐趣[N];中国信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伯俊;四轮转向汽车横向动力学特性及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乔宇;汽车四轮转向的动力学特性与混杂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刘启佳;四轮转向汽车侧向动力学最优控制和内外环联合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哲;基于四轮转向和差动制动联合控制系统的高速汽车侧风稳定性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一;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控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3 周佳;四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对比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茂辉;基于四轮转向车辆垂直泊车策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王晨;基于ADAMS的四轮转向车辆模糊控制的建模与仿真[D];西华大学;2015年

6 范晓冬;四轮转向液压底盘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陈真权;基于车轮转矩的四轮转向模糊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菁;线控四轮转向汽车的鲁棒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陈国栋;四轮独立电动汽车四轮转向研究及试验平台搭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李莉莉;基于4WS汽车操稳系统分岔、混沌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9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79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