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阻尼与隔声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阻尼与隔声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 气流成网 振动特性 隔声特性
【摘要】: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质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且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与吸隔声性能,在汽车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LGF/PP)制备工艺,包括LGF/PP混合毡制备、加热方案改进及热模压成型,并分别通过悬臂梁自由振动衰减法和插入损失法研究了其阻尼性能和隔声性能。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为了改善树脂对增强纤维的浸渍效果,本文采用气流成网工艺制备LGF/PP混合毡。该工艺主要由双尘笼气流成网机实现,所制备的LGF/PP混合毡PP纤维与玻璃纤维相互混合,纤维朝各方向分布的几率相等,呈三维立体结构。针对传统电加热方案局部受热温度过高的缺点,本文采用混合接触式加热方案,充分利用电加热的高效性与导热油加热的均匀性,提高混合毡的受热均匀性。合理调控各模压工艺参数,将LGF/PP混合毡加热熔融并模压成型。其次,采用悬臂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LGF/PP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测试系统通过Lab VIEW编程搭建。实验结果表明:LGF/PP复合材料阻尼比随着自身密度及玻纤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固有频率与动弹性模量随着自身密度与玻纤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后,制备LGF/PP隔声腔,采用插入损失法测试其隔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LGF/PP隔声腔的插入损失值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玻纤含量对其隔声性能的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噪声源在低频段影响LGF/PP隔声腔的隔声性能,但随着噪声源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弱。LGF/PP隔声腔最低共振频率在250 Hz附近,发生吻合效应的临界频率在1250 Hz附近。综上所述,本文对LGF/PP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阻尼与隔声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验研究,为该类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有利于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 气流成网 振动特性 隔声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5.6;TB3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3
-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13-15
-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与隔声性能研究现状15-18
- 1.3.1 阻尼性能研究现状15-17
- 1.3.2 隔声性能研究现状17-18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2章 LGF/PP复合材料制备20-34
- 2.1 LGF/PP混合毡制备工艺20-29
- 2.1.1 气流成网原理21-23
- 2.1.2 气流成网线23-25
- 2.1.3 混合毡规格参数控制25-27
- 2.1.4 LGF/PP混合毡制备27-29
- 2.2 LGF/PP复合材料热模压成型工艺29-33
- 2.2.1 热模压设备29-32
- 2.2.2 热模压成型工艺32-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LGF/PP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实验研究34-45
- 3.1 LGF/PP复合材料阻尼机理及测试方法34-35
- 3.1.1 阻尼机理34-35
- 3.1.2 阻尼测试方法35
- 3.2 LGF/PP复合材料阻尼性能测试实验35-39
- 3.2.1 实验试样制备35-36
- 3.2.2 实验测试系统36-37
- 3.2.3 实验测试流程37-38
- 3.2.4 实验数据处理38-39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39-44
- 3.3.1 实验结果39-40
- 3.3.2 密度和玻纤含量对LGF/PP悬臂梁阻尼比的影响40-41
- 3.3.3 密度和玻纤含量对LGF/PP悬臂梁固有频率的影响41-43
- 3.3.4 密度和玻纤含量对LGF/PP悬臂梁动弹性模量的影响43-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LGF/PP复合材料隔声性能实验研究45-62
- 4.1 隔声原理及测试方法45-47
- 4.1.1 隔声原理45-46
- 4.1.2 隔声测试方法46-47
- 4.2 隔声性能理论分析基础47-50
- 4.2.1 质量定律47-48
- 4.2.2 吻合效应48-49
- 4.2.3 隔声频率特性49-50
- 4.3 LGF/PP复合材料隔声性能测试实验50-55
- 4.3.1 实验试样制备50-53
- 4.3.2 实验测试系统53-54
- 4.3.3 实验测试流程54-55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55-60
- 4.4.1 实验结果55-57
- 4.4.2 密度对LGF/PP隔声腔隔声性能的影响57-59
- 4.4.3 玻纤含量对LGF/PP隔声腔隔声性能的影响59
- 4.4.4 声源类型对LGF/PP隔声腔隔声性能的影响59-60
- 4.5 本章小结60-62
- 总结与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 ,张建春;纺织品隔声性能的测试研究[J];中国劳动防护用品;1998年S1期
2 张启龙;;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2年10期
3 李鸿顺;钱坤;曹海建;俞科静;李文敏;;整体中空复合材料隔声性能的实验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4期
4 赵剑;厂房内两种隔声操作室的设计及隔声性能与评价[J];环境研究;1987年03期
5 ;GRC轻板通过鉴定[J];玻璃纤维;1993年01期
6 梁基照,蒋兴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隔声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8期
7 邓先宝;;机织物隔声性能的试验研究[J];辽宁丝绸;2011年03期
8 丁建洛;王新春;;玻璃的隔声性能及降噪设计[J];玻璃;2006年06期
9 邓先宝;;织物隔声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J];科技风;2011年21期
10 王志瑾;徐庆华;;V-型皱褶夹芯板与隔声性能实验[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龙;毛东兴;;双层结构隔声性能的经验预测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2 谭华;;门窗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标准的修订要点[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曹寅;王成强;杨弘;隋富生;沈晓云;;复合铝型材结构的隔声性能实验研究[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祝培生;王季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计轻板隔墙的隔声性能[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5 王星;游峰;张风顺;李姜;郭少云;;聚氯乙烯/层状云母复合材料隔声性能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王爽;游少雄;赵云峰;;丁基橡胶特性参数对其隔声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欧达毅;麦卓明;;加筋板结构隔声性能研究[A];2012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谭华;;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估算方法[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永姣;路和平;陈胜霞;;建筑构件隔声性能测量和改善措施[A];2014年全国建工建材检测实验室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谭华;;木纤维石膏板隔墙的隔声性能[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军;玻璃的隔声性能与隔音玻璃选择[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陆锐;开发商需明示声环境质量[N];市场报;2007年
3 海龙;干墙系统的隔声性能[N];中国建材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矿华;沥青基降噪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程庆利;高速列车地板隔声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陈运彪;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阻尼与隔声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高小华;机织物隔声性能的试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葛克宇;木骨架墙体隔声性能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潘涵;聚氯乙烯基隔声复合材料的层合结构对隔声性能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7 韩潇;机织物的隔声性能研究与设计开发[D];江南大学;2007年
8 张树燕;轻质墙体隔声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向东;建筑外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陈庆帅;轻钢龙骨轻质复合墙体隔声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3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8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