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新能源汽车馈能减振器方案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3:38

  本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馈能减振器方案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汽车 馈能减振器 结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性能研究


【摘要】:汽车作为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当今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未来汽车的发展目标便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馈能减振器是一种新型的减振器,它在实现减振的同时,还能回收原来被传统减振器以热能耗散掉的那部分能量,代表着未来减振器的发展方向。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续航里程的不足,而馈能减振器可进行能量回收,将回收的能量供给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汽车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正是基于此出发点,本文开展新能源汽车馈能减振器方案设计及其性能研究,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重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馈能减振器的结构选型和方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检索文献总结列出了四种较为可行的馈能减振器的结构方案,说明了各种方案的结构布局以及工作原理,同时分析了每种结构的优缺点。然后提出馈能减振器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馈能减振器结构方案,并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完成馈能减振器的能量输入模块设计、能量传输模块设计、发电模块设计和能量存储模块设计。其次,馈能减振器动力学分析与性能仿真。建立该馈能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对馈能减振器的阻尼力和馈能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馈能减振器的仿真模型,对馈能减振器在不同输入激励下和不同外接负载条件下进行示功特性仿真和馈能特性仿真。示功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馈能减振器的阻尼力与输入激励成正比,满足传统减振器的性能要求,并且馈能减振器的阻尼力与外接负载成反比,调节电机的外接负载来实现阻尼力可控。而馈能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馈能功率跟输入激励成正比关系,而与外接负载成反比关系。最后,馈能减振器样机制作及其台架试验研究。为了验证本文所设计的馈能减振器的原理可行性和掌握其工作特性,制作了馈能减振器样机。结合西南交通大学MTS实验室中的试验台架,对馈能减振器样机进行示功特性试验和馈能特性试验。分析馈能减振器在不同输入激励和不同外接负载下的示功特性和馈能特性,最终试验结论与仿真结论一致。通过样机制作和试验,初步实现了该馈能减振器的预期功能,不仅实现减振功能,而且能够将减振器的振动能量回收。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馈能减振器 结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意义11-13
  • 1.2 国内外馈能减振器研究现状13-2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2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0-2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23-25
  • 第2章 馈能减振器结构选型与方案设计25-41
  • 2.1 引言25
  • 2.2 现有馈能减振器结构形式的优缺点25-29
  • 2.2.1 液电式25-26
  • 2.2.2 滚珠丝杆式26-27
  • 2.2.3 直线电机式27-28
  • 2.2.4 齿轮齿条式28-29
  • 2.3 馈能减振器的设计原则及结构方案确定29-31
  • 2.3.1 馈能减振器的设计原则29-30
  • 2.3.2 馈能减振器的结构方案确定30-31
  • 2.4 馈能减振器的模块化设计31-40
  • 2.4.1 能量输入模块设计33-34
  • 2.4.2 能量传输模块设计34-37
  • 2.4.3 发电模块设计37-39
  • 2.4.4 能量存储模块设计39-40
  • 2.5 本章小结40-41
  • 第3章 馈能减振器的动力学分析与性能仿真研究41-55
  • 3.1 引言41
  • 3.2 馈能减振器动力学分析41-47
  • 3.2.1 馈能电机旋转阻尼系数分析41-43
  • 3.2.2 馈能减振器直线阻尼系数分析43-45
  • 3.2.3 馈能减振器阻尼力理论分析45-46
  • 3.2.4 馈能特性理论分析46-47
  • 3.3 馈能减振器的性能仿真研究47-54
  • 3.3.1 馈能减振器仿真模型的建立47-48
  • 3.3.2 示功特性仿真分析48-51
  • 3.3.3 馈能特性仿真分析51-54
  • 3.4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馈能减振器样机的台架试验研究55-79
  • 4.1 引言55
  • 4.2 馈能减振器样机制作及台架试验55-58
  • 4.2.1 馈能减振器样机制作55-56
  • 4.2.2 馈能减振器台架试验56-58
  • 4.3 馈能减振器台架试验结果分析58-78
  • 4.3.1 示功特性试验结果分析58-68
  • 4.3.2 馈能特性试验结果分析68-78
  • 4.4 本章小结78-79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79-81
  • 5.1 全文工作总结79-80
  • 5.2 不足与展望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8-90
  • 索引90-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萨克斯整车减振器试验台2001C[J];汽车与配件;2001年28期

2 王天利,徐彦,王凯;减振器试验台机构误差分析与补偿措施[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林宏;陈杰翔;刘文宝;;某型减振器修后试验规范分析与修订[J];机械;2005年12期

4 于兆华,尚景华;国内油压减振器试验台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05年02期

5 佘翊妮;孟彬;王磊;谢伟东;;减振器试验台的动态仿真分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13期

6 蔡颖超;何天明;;减振器测试系统及试验台机构误差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7年01期

7 赵宇;王先云;李永丽;丁海涛;;减振器硬件在环实验台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姚晶晶;陈,

本文编号:1086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86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