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国际社会能源安全问题、极端气候加剧等环保问题,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纯电动客车成为未来客车的发展方向。续航里程依然是电动客车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发出高效节能的电动客车空调系统成为重要的课题。基于12m大型电动客车研发设计了一套能够适应极端高温与低温的变工况运行的热泵型空调系统。论文主要就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对原客车空调系统进行了制冷和制热的性能测试实验,并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分析;基于准二级压缩原理设计匹配了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同时对原热泵空调系统车内外换热器进行改进;进行了带中压补气与低压补气的变工况性能实验,进行变车内、外风量的实验,对比分析传统系统和新型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并对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的快速融霜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普通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和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进行的不补气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车外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影响极大:车外环境温度升高将提高系统的制热性能、降低系统的制冷性能。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在制冷工况下采用中压补气能够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在最大运行工况下补气可以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8-14℃;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制热变工况性能实验中压补气与低压补气均能大幅提高系统的制热量、COP等性能。车外变风量实验表明车外风量的变化对系统各项性能参数的影响较小,在不影响制冷量、制热量的情况下可适当的降低车外风量;变车内风量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系统制热量随车内风量的变化不一。在车外环境温度为-10℃的工况下,采用中压补气能够提高系统制热量21.8%,系统COP提高13.3%;采用低压补气使得制热量提高37.7%,系统COP提高了29.2%。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快速融霜技术能够在4min之内将车外换热器除霜完毕,大大缩短了系统的融霜时间。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对传统电动客车空调系统车内换热器流程与面积的有效改进,使制冷循环时蒸发器运行阻力降低25%左右、系统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新型热泵空调系统可实现-20℃低温至50℃高温环境温度之间稳定可靠运行。
【关键词】:电动客车 热泵空调系统 融霜 补气
【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U463.8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主要符号表8-12
- 1.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1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13-15
- 1.2.2 汽车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15-18
- 1.2.3 研究现状总结18-19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9-20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19
- 1.3.2 本文的研究特色19-20
- 2.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循环理论20-28
- 2.1 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循环原理20-22
- 2.2 系统循环工质的选择22-23
- 2.3 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热泵循环理论分析23-27
- 2.3.1 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理论循环23-25
- 2.3.2 电动客车空调系统理论循环的理论计算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3.普通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28-36
- 3.1 实验系统29-30
- 3.2 测试系统30-33
- 3.3 测试方法33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33-34
- 3.4.1 名义制冷工况测试结果分析33-34
- 3.4.2 低温制热工况测试结果分析34
- 3.5 本章小结34-36
- 4.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设计36-47
- 4.1 电动客车的系统设计36-38
- 4.2 电动客车系统设备选型与分析38-45
- 4.2.1 电动客车空调系统电动压缩机的计算选型39-40
- 4.2.2 电动客车空调系统换热器的设计改进及配套风机的选型40-42
- 4.2.3 电动客车空调系统其他部件的选择42-45
- 4.3 控制方案设计45
- 4.4 本章小结45-47
- 5.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研究47-67
- 5.1 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48-50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50-59
- 5.2.1 新系统的变工况特性50-53
- 5.2.2 车内风量(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53-55
- 5.2.3 车外风量(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55-56
- 5.2.4 中压、低压补气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6-59
- 5.3 新型客车空调系统结融霜实验研究59-63
- 5.3.1 结霜实验60-62
- 5.3.2 快速融霜62-63
- 5.4 新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与原(普通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比较63-66
- 5.4.1 制冷性能比较64
- 5.4.2 制热性能比较64-66
- 5.5 本章小结66-67
- 6.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电动客车分类[J];运输经理世界;2008年09期
2 孙俊;;电动客车产业发展研究[J];机电技术;2012年04期
3 袁孝尚;;电动客车角力充电速度[J];商用汽车新闻;2013年24期
4 王樾林,柯凤法;地铁电动客车的难燃化结构[J];铁道车辆;1983年04期
5 熊建,管华;混合动力电动客车的发展及其产业化[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2年03期
6 ;稀土环保电动客车项目进入样车技术方案论证阶段[J];稀土信息;2004年07期
7 王瑞武;五洲龙混合电动客车 逐鹿最佳环保客车奖[J];城市车辆;2005年05期
8 张付义;城市公交电动客车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车辆;2005年02期
9 林程;;北理工电动客车及奥运电动客车研发介绍[J];商用汽车;2007年12期
10 帅正梅;;北京奥运为我国电动客车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J];商用汽车;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登科;谢雁飞;;电动客车配套电池的研制开发[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铅酸蓄电池学术年会论文全集[C];2000年
2 黄妙华;钟向群;;混合动力电动客车公交线路运营试验研究[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谭志红;张群政;王文明;吕永宾;;X棾淌降缍统档母哐瓜低成杓芠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轨道交通[C];2013年
4 马鸿军;;电动客车开发与产业化[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立清;陈伟;白文杰;常玉华;孙逢春;;纯电池电动客车超级电容器系统匹配和控制策略研究[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6 刘雅荣;任立鹏;;气压ABS在电动客车上的功能扩展[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孙立清;李闽;萧玉玮;李玉芳;于蕾艳;;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客车SHEB6110的系统设计和仿真分析[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程露 记者 吴量亮;全国唯一电动客车研究中心在皖揭牌[N];安徽日报;2012年
2 记者 汪永安;安凯电动客车驶进“e控”时代[N];安徽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贲腾;让电动客车驶入市场化轨道[N];南通日报;2014年
4 记者 张力宏;2万辆电动客车整装生产线项目落户我市[N];商洛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汪瑞林;50辆电动客车实现零排放[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杨树立;盐城电动客车通过低温环境考验[N];新华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董文胜 本报实习记者 童璐;抢占新一代电动客车制高点[N];中国证券报;2012年
8 中国工业报记者 芦丽琴;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中心落户宇通[N];中国工业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耿慧丽;领跑电动客车:宇通建国家级技术中心[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0 ;五大依据看好电动客车[N];中国交通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涛;轮边驱动增程式电动客车扭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蒋永琛;增程式电动客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魏盼盼;小型电动客车空调热泵系统特性模拟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年
4 陈浩;大型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年
5 孟祥志;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电动客车用整车控制器的设计[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新燕;电动客车牵引力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于霞;燃料电池电动客车参数匹配与性能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崔佳;电动客车侧向被动安全仿真与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光亚;城市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及电机控制器设计[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X;电动客车车架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6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8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