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MSM电机的低成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优化控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PMSM电机的低成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优化控制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PMSM助力电机 无位置传感器 滑模控制 STM32 扇区细分SVPWM
【摘要】: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是汽车完成运动方向助力辅助的核心器件,已广泛应用于高档汽车和电动汽车中,而EPS系统的控制核心在于对助力电机的控制,采用永磁同步电机(PMSM)作为助力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有刷直流助力电机系统具有更优异的转矩转速响应性能和较小的转矩脉动等优点成为EPS系统研究的热点,但PMSM电机应用于EPS系统的高性能控制中转子位置信息必不可少,因而常用价格昂贵的位置传感器元件来获取助力电机的转子实时位置信息,位置传感器的设置不仅增加了EPS系统的装配体积和系统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故障率,因而研究基于无位置传感器的PMSM助力电机在EPS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具有科研意义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围绕以构建低成本的无位置传感器的PMSM电机助力EPS高性能控制系统而展开,着力解决取消了位置传感器的EPS助力电机控制系统的转子位置和转速有效估算问题以及转矩脉动的优化控制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有:首先在充分研究了汽车EPS系统的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PMSM电机矢量控制的数学原理和坐标变换原理,对EPS的智能控制转向上层和EPS核心控制下层助力电机控制层分别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并在传统的PMSM电机的矢量控制基础上结合id(28)0的MTPA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控制,以此为基础引入滑模控制理论,针对PMSM电机在EPS系统的特定应用,对基于目标助力电流误差为零的理想滑模控制平面的滑模状态观测器的无传感器转子位置和速度信息估算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采用饱和函数代替传统的开关切换函数的优化控制方法来削弱系统的抖震,为了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基于STM32嵌入式平台的实验硬件系统和并对相关软件模块进行了设计,对电机的启动、转矩脉动、转子位置和速度信息的提取进行了相关实验和波形分析,最后在基于十二扇区细分的SVPWM扇区细分的优化脉宽调制方法上构建EPS的ECU仿真模块,结合国内某电动汽车的实车参数构建基于本文优化控制的EPS的整车模型,相关横摆角响应和转矩响应曲线表明整个系统的转向稳定性能良好,电流环和转矩环、速度环等控制性能良好,初步达到设计初衷。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PMSM助力电机 无位置传感器 滑模控制 STM32 扇区细分SVPWM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概述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10
- 1.4. 本文主要内容10-11
- 1.5 本章小结11-13
- 第2章 PMSM电机助力控制的EPS系统建模13-25
- 2.1 PMSM电机概述13-14
- 2.2 PMSM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的构建14-20
- 2.2.1 坐标变换原理15-17
- 2.2.2 PMSM电机的FOC优化控制原理17-19
- 2.2.3 id=0 的FOC优化控制19-20
- 2.3 EPS的机械部分原理与动态仿真20-23
- 2.4 EPS助力曲线分析23-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无位置传感器PMSM助力电机滑模优化控制25-39
- 3.1 滑模控制基本原理25-27
- 3.2 滑模运动趋近律27-28
- 3.3 无位置传感器PMSM助力电机滑模控制应用分析28-36
- 3.3.1 EPS助力电机滑模无感控制29-34
- 3.3.2 改进型PMSM助力电机滑模控制优化系统34-35
- 3.3.3 反电动势观测原理35-36
- 3.4 仿真分析36-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39-59
- 4.1 硬件系统设计39-44
- 4.1.1 STM32F103主控MCU模块39-40
- 4.1.2 主要接口电路设计40-42
- 4.1.3 功率器件散热风扇设计42
- 4.1.4 电压匹配与转换电路42-43
- 4.1.5 驱动电路43-44
- 4.2 软件设计44-52
- 4.2.1 软件流程总体框图44-45
- 4.2.2 EPS上层控制子程序设计45-48
- 4.2.3 EPS电机控制层子程序48-52
- 4.3 基于PMSM电机的EPS实验台架52-54
- 4.4 实验结果与验证54-58
- 4.4.1 PMSM助力电机的启动波形54-55
- 4.4.2 助力电机抗干扰性能测试55
- 4.4.3 转矩性能测试55-57
- 4.4.4 无位置传感器转速估计57-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SVPWM扇区细分与EPS整车系统仿真59-75
- 5.1 SVPWM扇区细分模块与仿真59-65
- 5.2 EPS系统ECU的综合仿真65-71
- 5.3 EPS的整车动力学仿真实验71-74
- 5.4 本章小结74-7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树军,颜秀,裴小军,郜广斌,张滨生;微机优化控制系统[J];应用科技;2000年04期
2 王民权;徐晶;应力恒;;聚丙烯反应升温优化控制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仪表;2012年11期
3 娄丽莎;朱琳;;感应压装机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34期
4 ;现场阀门优化控制新技术[J];热力发电;1995年05期
5 张卫,陆宝春,李振宁;汽车散热器烘焊工艺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1998年03期
6 乐慧丰,刘飞,胡如高,俞金寿;一种新型优化控制软件的实现与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2年09期
7 宋弘,胡莲君;H_∞优化控制理论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4期
8 李志军;甄美娜;;静电除尘高压电源的优化控制系统[J];电气传动;2012年02期
9 屈百达,夏怡,郑莲和;恒温箱温度的H_∞优化控制[J];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蒋跃祖,徐谦,沈秋月;工业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的研究[J];动力工程;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栋;;系统反应H_∞优化控制理论在结构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2 黄正良;吴坚;万百五;;具有输出关联约束的工业过程稳态优化控制新方法——双迭代法[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郑哲;钟鼎禹;;利用系统输出余弦管理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优化控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于乃功;阮晓钢;;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问题及方法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谢志华;郑应平;;基于再励学习的排队系统优化控制[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6 张砚春;石义彬;;大系统结构与优化控制[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冯明琴;张靖;孙政顺;;催化裂化过程稳态优化控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曙光;;多项式系统的优化控制[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冯玮;柳春图;;广义位置函数法在机敏梁振动优化控制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10 邵诚;;基于生产目标的复杂连续工业过程集成与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钢炼铁厂以降成本为中心的资源结构优化控制[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记者 杨扬;合成氨优化控制系统节能增效[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朱祖根;高化实施HSE闭环优化控制[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向忠宏 本报记者 秦宜德;优化控制方案实现主动节能[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朱祖根;HSE闭环“汤水不漏”[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 刘强;完善三大机制 落实“优化控制”目标[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光远;城市干线公交绿波优化控制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姚福来;机电设备的效率优化方法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顾佳晨;具有模糊参数的大工业过程稳态递阶优化控制[D];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
4 张立炎;结合逻辑与规则的工业过程建模和优化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杜玉晓;铅锌烧结过程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邓晓龙;内燃机主要部件结构噪声预测及优化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鲜芳;生化过程动态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奇;作物生长可控环境优化控制方法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飞;海上石油平台协同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李晓晴;面向储能应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优化控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也维;一类工业过程运行反馈优化控制方法[D];东北大学;2014年
5 叶雪峰;基于PMSM电机的低成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优化控制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杜国宁;基于模糊目标与模糊约束的满意优化控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雷海军;聚丙烯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张翠平;面向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9 祝恩宇;钨碱煮工艺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陈向贵;铅锌烧结过程透气性、烧结终点的智能集成建模与优化控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86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8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