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工程的C级车覆盖件复杂模具模面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逆向工程的C级车覆盖件复杂模具模面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逆向工程 汽车覆盖件 模面补偿 相似理论 合模率
【摘要】:目前国内C级车等高级车的大型高精密模具主要依靠进口,生产成本大大增加。研究表明,板料减薄和模具在冲压成形时的弹性变形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凸凹模的贴合率不能达到90%以上、接触的各部位间隙误差也不易控制在0.03mm左右,就会导致合模率低的问题。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有:(1)钳工利用着色法在制件两侧均匀涂上蓝油或红丹粉,通过合模后在制件上遗留的接触斑点确认合模率,若不合格以凸模作为基准多次研配凹模,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模具的生产周期;(2)利用CAE(Computer Aided Analysis)技术模拟冲压成形时模具的弹性变形,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修复模具,但由于结果不够准确,只能起到定性指导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车覆盖件模具模面补偿方法,为快速实施模面补偿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车覆盖件模面钳工补偿后重构方法的研究。在详细分析汽车覆盖件各类典型曲面重构理论的基础上,综合采用Bezier和NURBS两种方法,根据曲面类型对模具型面进行拟合,得到高精度且光顺过渡的覆盖件模具型面。(2)研究基于数模比对采集补偿偏差并确定模面补偿量的方法。结合多种数模对齐方法完成配准后,进行3D型面比较和2D轮廓比较。截取2D轮廓,采集截面各补偿处的点坐标,确定各偏差处的补偿量。(3)确定基于曲线拟合方法的汽车覆盖件模面补偿规律。分析钳工研配后的模面补偿量,利用曲线拟合获得汽车覆盖件的模面补偿规律,建立数学方程。将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进行分类,建立资源库的基本构架。(4)确定基于相似理论的新车型模面补偿量方法。研究新车型与原始车型模具的相似映射关系,根据已获得的模面补偿规律,采集相应位置的点集,根据方程计算新车型的模面补偿量。实验验证表明,方程计算所得补偿量与钳工研配结果基本接近,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逆向工程 汽车覆盖件 模面补偿 相似理论 合模率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模具领域的应用10
- 1.2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模面补偿的研究现状10-12
- 1.3 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2-13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4
- 1.4.1 研究内容13
- 1.4.2 技术路线13-14
- 1.5 本章小结14-15
- 第2章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逆向重构技术研究15-37
- 2.1 模具型面数据测量技术15-17
- 2.2 模具型面数据处理技术17-20
- 2.2.1 多视数据对齐17
- 2.2.2 点云除噪17-18
- 2.2.3 点云平滑18-19
- 2.2.4 数据精简19
- 2.2.5 数据分块19-20
- 2.3 模型重构技术20-32
- 2.3.1 三角Bezier曲面构建技术20-26
- 2.3.2 NURBS曲面构建技术26-28
- 2.3.3 与正向建模技术结合方法28
- 2.3.4 本课题模面构建方法28-32
- 2.4 曲线曲面光顺技术32-35
- 2.4.1 曲线光顺32-34
- 2.4.2 曲面光顺34-35
- 2.5 本章小结35-37
- 第3章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数模比对技术37-43
- 3.1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粗对齐37-38
- 3.1.1 三点法37-38
- 3.1.2 最小包围盒法38
- 3.1.3 主轴力矩配准法38
- 3.2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精对齐38-39
- 3.2.1 ICP算法38-39
- 3.2.2 多种算法结合的对齐方法39
- 3.3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 3D比较39-41
- 3.4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 2D比较41-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汽车覆盖件模具型面模面补偿方程的建立43-52
- 4.1 合模率概述43-44
- 4.2 汽车覆盖件模面补偿量分析并建立方程44-49
- 4.2.1 模面补偿原理44-45
- 4.2.2 模面补偿量研究方法45-49
- 4.3 汽车覆盖件补偿方程归纳分类49-50
- 4.4 汽车覆盖件模面补偿量资源库的构建50-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第5章 基于相似理论研究汽车覆盖件新模面的补偿规律52-59
- 5.1 相似理论52-54
- 5.1.1 相似三定理52
- 5.1.2 相似准则52-54
- 5.2 新老模具型面相似的判断方法54-56
- 5.3 新模具型面补偿规律的确定方法及检验方法56-58
- 5.3.1 确定新模具模面补偿量56-57
- 5.3.2 验证补偿量的正确性57-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9-60
- 6.1 结论59
- 6.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翰通,李明,顾佳明;逆向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集成及优化再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2年07期
2 石;逆向工程产品[J];航空工程与维修;2002年01期
3 张伟,姜献峰,马亚良,孙毅;逆向工程误差剖析与质量控制[J];机电工程;2001年01期
4 季劲松,单岩,童水光,梁建国;逆向工程中的对称基准快速重建[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年04期
5 曹军旗;中小企业实施逆向工程的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12期
6 ;逆向工程如何满足设计和造型需要[J];机电信息;2002年05期
7 李志扬,朱昱,宗志坚;基于逆向工程的油箱开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4期
8 林峰,巫少龙,周建强;逆向工程及其关键技术[J];机械制造;2003年08期
9 ;产品开发的未来趋势——逆向工程[J];模具制造;2003年10期
10 胡国军,钱荣芳,冯方,蒋伟江;基于实物原形的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渝;张旭;;逆向工程在汽车冲压产品开发中的应用[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丘;;逆向工程相关技术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忠良;洪军;田世昌;;逆向工程成本计算方法的技术研究[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4 吴栋华;;面向快速成型的逆向工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臧加伦;;逆向工程概述及其在柴油机零件上的应用[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6 张瑞;李建华;;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发展[A];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六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涛;陈建良;童水光;;集成逆向工程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郑文荣;王树宗;刘刚;;软件逆向工程应用研究[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吴小晴;冯兰芳;李丰;田华仁;惠延波;;面向数字文物的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10 龚友平;陈国金;陈立平;;逆向工程约束识别及归约处理[A];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开膛破肚”电子产品为了啥[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陈光祖;逆向工程:高效开发方式[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陈光祖;逆向工程:汽车开发的高效形式[N];中国商报;2003年
4 万平国;隐匿并不保证安全[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记者 冯竞;重庆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武;面向需求及设计的逆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吴尧锋;逆向工程中基于语义的复杂零件描述与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严庆光;面向多点成形的逆向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鞠华;逆向工程中自由曲面的数据处理与误差补偿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平雪良;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逆向工程数据测量与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张鹏;一种基于液面的产品截面轮廓逆向工程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马淑梅;面向产品快速开发的集成逆向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潘洋宇;面向逆向工程的小波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天祥;逆向工程中数据分片及模型重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龚友平;逆向工程中基于特征约束模型重建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蔓;逆向工程及CAM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15年
2 景乙桐;某型军车车身逆向建模与车门抗弹性能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宁;基于逆向工程的石材艺术制品数控加工与检测[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4 顾小进;逆向工程辅助的废旧零部件再制造方法及关键技术[D];重庆大学;2015年
5 马平平;基于逆向工程的BSG电机的数值仿真技术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晨;基于逆向工程的C级车覆盖件复杂模具模面补偿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7 桓磊;计算机逆向工程理念和技术在雕塑实践中的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殷浩;基于逆向工程开发模式的工业设计流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来振华;顺向工程与逆向工程结合的数字化汽车设计流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马竹根;形式化技术在逆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3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9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