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M模型的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GEM模型的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GEM模型 汽车产业集群 竞争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 龙泉驿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作为新型的区域发展理论,在指导区域产业发展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整体上借鉴和吸收了国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集群发展的模式,现已形成了六个规模较大、产销量较高的产业集群,利用集群发展的优势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产业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提升。龙泉驿的汽车产业处于西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范围之中,通过采取集群发展模式,促使了其从最初的汽车企业简单汇集发展到如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本文结合龙泉驿汽车产业的实际现状和集群发展的特征,采用GEM模型对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详细剖析和综合评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其次是详细介绍GEM模型原理以及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是对龙泉驿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集群特征进行分析。再次是对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根据实证结果,提炼出相应结论,为提高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本文研究的结果为:GEM模型得分为388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0分,由此可以看出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中上水平。通过计算,六大因素的竞争力平均得分为6.25分,除了外地市场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分),其他几个因素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资源因素排在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按具体竞争力得分大小排序为:资源(7.2621分)设施(7.1102分)本地市场(6.2461分)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6.1815分)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5.9865分)外地市场(4.7046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总体来看,龙泉驿汽车产业GEM模型的最终得分为388分,可以看出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龙泉驿整个汽车产业通过近年来的集群发展,现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产业集群。(2)从得分较高的具体因素来看,龙泉驿汽车产业在基础和设施两个因素上评分较高,两者都超过了7分,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3)从得分较低因素的具体指标来看,通过分析总结制约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提炼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集群整体规模不大,产业发展结构不优。第二、整车产品结构单一,区域品牌效力不强。第三、科研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第四、企业协作互动较少,行业协会作用有限。第五、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数量较少。根据结论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为:第一,以“外引内培”的方式,做大产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第二,完善汽车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提高集群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第四,完善汽车行业协会工会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职能;第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关键词】:GEM模型 汽车产业集群 竞争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 龙泉驿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1.3 研究目的11-12
- 1.2 研究方案12-15
- 1.2.1 研究内容12
- 1.2.2 研究方法12-14
- 1.2.3 技术路线14
- 1.2.4 研究创新之处14-15
- 1.2.5 研究不足之处15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5-24
- 2.1 理论基础15-19
- 2.1.1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2.1.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17-18
- 2.1.3 产业竞争相关理论18-19
- 2.2 文献综述19-24
- 2.2.1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19-21
- 2.2.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21-22
- 2.2.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22-24
- 2.2.4 研究述评24
- 3 GEM模型介绍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4-34
- 3.1 GEM模型的详细介绍24-30
- 3.1.1 GEM模型的内涵概述24-26
- 3.1.2 GEM模型的量化过程26-28
- 3.1.3 GEM模型评价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28-30
- 3.2 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0-34
- 3.2.1 构建原则30
- 3.2.2 评价指标选择30-32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32-34
- 4 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4-44
- 4.1 龙泉驿汽车产业发展现状34-39
- 4.1.1 汽车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情况34-36
- 4.1.2 汽车产销量情况36-38
- 4.1.3 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情况38-39
- 4.2 汽车产业集群的识别和比较39-41
- 4.2.1 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39-40
- 4.2.2 汽车产业区位商的比较40-41
- 4.3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特征41-44
- 4.3.1 区域集中,形成规模经济41-42
- 4.3.2 资本投入大,生产潜力巨大42-43
- 4.3.3 专业人才和科研技术的后备空间较大43-44
- 5 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实证研究44-59
- 5.1 数据来源与问卷说明44-45
- 5.1.1 数据来源44
- 5.1.2 问卷说明44-45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45-51
- 5.2.1 根据专家打分计算指标平均得分45-47
- 5.2.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47-51
- 5.3 GEM模型计算指标得分51-54
- 5.3.1 构建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表51-53
- 5.3.2 GEM模型计算得分的具体步骤53-54
- 5.4 GEM模型结果的分析54-59
- 5.4.1 基础因素对分析54-56
- 5.4.2 企业因素对分析56-58
- 5.4.3 市场因素对分析58-59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59-64
- 6.1 研究结论59-60
- 6.2 提高龙泉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60-64
- 6.2.1 以“外引内培”的方式,做大产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60-61
- 6.2.2 完善汽车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61-62
- 6.2.3 提高集群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62
- 6.2.4 完善汽车行业协会工会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职能62-63
- 6.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环境63-64
- 参考文献64-67
- 致谢67-68
- 附录168-70
- 附录27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如何培育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J];中国机电工业;2004年06期
2 冯夏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思考[J];时代汽车;2005年02期
3 陈洪基;;襄樊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及条件创造[J];时代汽车;2005年11期
4 林波;汽车产业集群势在必行[J];科技潮;2005年01期
5 邓恢华,杨建梅;从集群品牌视角探讨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南方经济;2005年09期
6 胡安生,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评价(上)[J];上海汽车;2005年01期
7 胡安生,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评价(下)[J];上海汽车;2005年02期
8 邱华桢;;促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健康发展[J];开放潮;2006年Z5期
9 马静宇;刘海啸;;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期
10 高丽;周凌;;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金融经济;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业锦;张文忠;;汽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以烟台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陈洪基;;襄樊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及条件创造[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调研组;;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汽车产业——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探析[A];西南汽车信息:2010年下半年合刊[C];2010年
4 张云逸;曾刚;;技术权力影响下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培育产业集群,带动小微企业发展——湖北省随州市工商联[A];小型微型企业保生存谋发展(201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建华 贾瑛 徐余力;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第一阵营凸显长春力量[N];长春日报;2005年
2 贾 翔;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地方政府成主力[N];中国汽车报;2005年
3 张肃菲 整理;要重视发展汽车产业集群[N];中国汽车报;2005年
4 李国勇;广州已形成汽车产业集群[N];广州日报;2004年
5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 孙伯淮;发展产业集群 增强汽车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金霞;谁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强国的脊梁[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7 晏成;汽车产业集群待解四大谜题[N];中国商报;2003年
8 通讯员 甘霖;老河口市打造汽车产业集群[N];湖北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林刚;2006,,青岛汽车产业集群起飞元年[N];青岛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林刚;青岛汽车产业集群羽翼渐丰[N];青岛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伟;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颜炳祥;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解柠羽;美日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姬霖;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芹;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新宇;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平台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吴磊;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温静;河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程超;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松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廖原;成都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0年
8 张丽莉;全球价值链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苏娟;发展京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10 王燕;产业集群与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6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2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