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的动态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的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是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争先选择的研究方向。动力耦合装置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多个动力源的耦合关系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从而获得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另一方面,动力耦合装置目前主要使用齿轮传动系统,齿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存在振动,因此对动力耦合装置进行动力学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车型的动力耦合装置为设计基础,以改进后的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传动原理,完成相关参数匹配;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共同作用下的扭转位移和动态啮合力,并对系统进行模态分析与振动响应分析;最后搭建试验平台,将得到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论文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对耦合装置传动系统的原始方案进行改进,介绍耦合系统的连接关系,分析其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各种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整车性能要求和参数合理选择发动机和电机。(2)根据系统的结构特性,考虑扭转弯矩建立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列出系统动力学平衡方程。考虑齿轮时变啮合刚度、齿轮误差、啮合阻尼等内部激励,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在高速超车工况下系统的位移响应和动态啮合力。(3)建立系统三维模型,采用ANSYS分析软件对整个耦合装置进行有限元动态分析,在动力学模型中加载轻负荷低速巡航和高速超车工况下的动态啮合力,计算箱体关键点的振动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4)介绍试验的方案与设备,采用锤击法对系统进行模态试验,利用工作模态识别技术测试了系统在两种工况下的振动响应,得到了四个测点的振动加速度时域曲线和频域曲线,并将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关键词】:动力耦合 行星齿轮 动态响应 振动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背景9-10
- 1.2 课题研究意义10
- 1.2.1 汽车传动系统的研究意义10
- 1.2.2 汽车变速箱动力学研究意义10
- 1.3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的研究现状10-13
- 1.3.1 动力耦合装置的功能11
- 1.3.2 动力耦合装置的分类11-13
- 1.3.3 动力耦合装置的发展趋势13
- 1.4 齿轮箱动力学研究现状13-15
- 1.4.1 齿轮箱固有特性研究现状13-14
- 1.4.2 齿轮箱动态响应研究现状14-15
- 1.5 本文主要内容15-17
- 2 汽车动力耦合系统的结构特性17-29
- 2.1 汽车的总体布置17-18
- 2.2 动力耦合装置18-20
- 2.2.1 耦合装置的结构18-19
- 2.2.2 耦合系统的无级变速原理19-20
- 2.3 动力源20-23
- 2.3.1 发动机选型21-22
- 2.3.2 电机的选择22-23
- 2.4 工作模式分析23-28
- 2.4.1 模拟杠杆分析法23-24
- 2.4.2 工作模式分析24-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3 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29-47
- 3.1 传动系统的物理模型29-30
- 3.2 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30-34
- 3.2.1 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学模型30-31
- 3.2.2 平行级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31-32
- 3.2.3 构件的耦合连接32-34
- 3.3 传动系统动力学平衡方程34-37
- 3.4 系统综合激励37-39
- 3.4.1 时变啮合刚度37-38
- 3.4.2 啮合阻尼38
- 3.4.3 啮合误差激励38-39
- 3.4.4 运行工况模拟39
- 3.5 传动系统响应39-45
- 3.5.1 动力学方程求解39-40
- 3.5.2 传动系统位移响应40-44
- 3.5.3 齿轮动态啮合力44-45
- 3.6 本章小结45-47
- 4 耦合装置的动力学分析47-59
- 4.1 动力耦合装置三维模型47-48
- 4.2 动力学分析理论48-49
- 4.2.1 模态分析理论48-49
- 4.2.2 动态特性分析理论49
- 4.3 耦合装置动力学分析模型49-52
- 4.3.1 轴承刚度计算49-50
- 4.3.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50-52
- 4.4 耦合装置模态分析52-55
- 4.5 耦合装置振动响应55-57
- 4.6 本章小结57-59
- 5 耦合系统试验测试59-69
- 5.1 试验理论60-61
- 5.1.1 模态参数辨识方法60
- 5.1.2 计算理论60-61
- 5.2 试验过程61-64
- 5.2.1 试验设备61-62
- 5.2.2 试验方案62-64
- 5.3 试验结果64-68
- 5.3.1 模态试验结果64-65
- 5.3.2 振动测试结果65-68
- 5.4 本章小结68-69
- 6 总结与展望69-71
- 6.1 总结69-70
- 6.2 展望70-71
- 致谢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7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7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型专利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耦合方式的分类与比较[J];公路与汽运;2008年02期
2 熊志伟;;混合动力的动力耦合及控制策略[J];北京汽车;2006年04期
3 邹乃威;章二平;任友存;王俊发;邬万江;贾元华;;混合驱动系统动力耦合机构分类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年04期
4 刘永刚;陈亮;林毓培;秦大同;叶明;;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耦合机构设计及可靠性试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年01期
5 张玉龙;伊海霞;李广兆;蒋元广;;混合动力耦合装置动力学特性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09年Z2期
6 张硕;张承宁;王志福;;电动汽车多动力耦合系统结构与分析[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2年05期
7 任永泰;;纯电动垃圾压缩车负载与动力耦合系统[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4年01期
8 朱晓环;岳前进;周雷;梁辉;;管道铺设动力耦合作用的混合实验研究[J];船海工程;2014年04期
9 邹乃威;王庆年;刘金刚;邬万江;贾元华;卢伟;;混合动力汽车行星机构动力耦合装置控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23期
10 陈伟;;新能源动力耦合方式对节能效果的影响[J];汽车电器;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乃威;无级变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及速比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鹏飞;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的动态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王立平;某混合动力汽车单排双行星轮动力耦合装置及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吴为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昶;双行星排式混合动力耦合机构建模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5 严威;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赵博闻;一种双排行星轮系动力耦合方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孔龙;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装置动态接触及润滑流场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8 张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系统设计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何强;基于COMSOL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机构瞬态温度场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10 杜保贞;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动力耦合机构的可靠性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35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35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