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空气悬架横向稳定杆特性研究与参数优化
本文关键词:互联空气悬架横向稳定杆特性研究与参数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横向稳定杆 互联空气悬架 侧倾特性试验 侧倾角刚度优化 遗传算法
【摘要】:互联空气悬架因优良的隔振、消扭性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车辆转向行驶工况下易加剧车身侧倾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与应用。作为抵抗车辆侧倾的主要构件之一,横向稳定杆为减轻甚至克服互联空气悬架上述缺陷提供了可能。本文围绕横向稳定杆对互联空气悬架车辆侧倾特性和操稳性的影响及其侧倾角刚度优化展开研究。首先,简述互联空气悬架及横向稳定杆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从理论层面探讨横向稳定杆与互联空气悬架车辆侧倾特性及稳态转向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理论,建立互联空气悬架九自由度整车模型并通过双移线工况仿真验证其准确性。其次,仿真分析横向稳定杆总侧倾角刚度和前后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比值对互联空气悬架车辆侧倾特性与操稳性指标响应的影响,并对比互联与非互联状态下上述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互联空气悬架车辆侧倾特性与操稳性指标中,横向稳定杆总侧倾角刚度主要对车身侧倾角和侧倾角加速度具有影响,且互联状态下该影响比非互联状态下更为明显。其中,侧倾角随横向稳定杆总侧倾角刚度增大而减小,而侧倾角加速度随横向稳定杆总侧倾角刚度增大而增大;前后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比值则主要影响互联空气悬架车辆前后轴车轮垂直载荷横向转移率及车身横摆角速度。在仿真分析基础上,搭建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台架及其测试系统,进行静动态侧倾特性试验,对比未拆杆、拆后杆、拆全杆工况下的侧倾特性指标响应。最后,建立互联空气悬架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使用变权重线性加权和法实现多目标优化向单目标优化转化。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单目标优化模型,得到最优横向稳定杆总侧倾角刚度及前后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比值分别为Kφb=1563N·m/(°),λ=3。据此求得最优前、后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分别为Kφf=1172N·m/(°)、Kφr=391N·m/(°)。优化结束后,通过双移线工况仿真分析优化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空气悬架[J];汽车与配件;2003年26期
2 陈兴林,胡树华;汽车空气悬架的应用发展与我国汽车业的应对策略[J];汽车科技;2004年04期
3 汪冬;汽车空气悬架的发展及我国研发对策思考[J];机电信息;2004年20期
4 汪卫东;汽车空气悬架的发展及我国研发对策思考[J];公路运输文摘;2004年09期
5 王青海,姚久永,张士臣,雷雨成;空气悬架的结构性能及市场前景[J];现代零部件;2004年07期
6 汪卫东;汽车空气悬架的发展及我国研发对策思考[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5年05期
7 Ray Mueller;浅谈空气悬架[J];城市车辆;2005年04期
8 陶金忠;;空气悬架的使用与维护[J];液压与气动;2005年12期
9 姜立标,王登峰;货车空气悬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雷勇;张乔峤;任文社;;空气悬架客车方向发摆的原因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卢刚;;空气悬架在客车上的应用[A];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罡;李曦;;高级大客车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利平;李辉;金狮;;空气悬架大客车整车仿真建模[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4 葛榕;秦东晨;徐一村;;面向空气悬架大客车操稳性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胡久强;刘光剑;梁耀锋;李雄菲;左雄;;商用车空气悬架单轮模型的仿真研究[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4期(总第325期)[C];2013年
6 孙利平;李辉;金狮;;空气悬架大客车整车仿真建模[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荆宝锋;付尊亮;刘磊;;十一米旅游客车空气悬架减振器设计[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高晓东;;基于DSP汽车空气悬架电控系统的开发[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冀;空气悬架市场竞争开始[N];中国汽车报;2004年
2 高朔;纽威:我们的经验别人无法学到[N];中国汽车报;2004年
3 肖慧;东风积极拓展空气悬架新事业[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专利产品遭遇侵权“青岛方正”要求保护[N];中国汽车报;2004年
5 王新亮;宇通客车[N];中国工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军;空气悬架控制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姜立标;载货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的匹配设计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鲍卫宁;汽车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汪少华;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5 陈双;基于电控空气悬架的轿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崔晓利;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世磊;电控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野;某半主动空气悬架轻客的操稳性与平顺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东元;大客车空气悬架多体动力学及模态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礼;客车空气悬架机构优化及其动力学仿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郭剑;行驶路况辨识与半主动空气悬架控制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晓磊;空气悬架动力学特性及其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7 钱宽;互联空气悬架动态特性及对整车振动性能影响分析[D];江苏大学;2016年
8 许荣洲;互联空气悬架横向稳定杆特性研究与参数优化[D];江苏大学;2016年
9 杨勇福;适用于气路闭环横向互联空气悬架的车身高度调节策略与能耗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杨志合;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特性分析及主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9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3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