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冷却模块热管理和噪声研究
本文关键词:车辆冷却模块热管理和噪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冷却模块 热管理 联合仿真 气动噪声 声学边界元法
【摘要】:汽车冷却模块对前舱热管理、噪声等方面评估影响很大。改善冷却模块散热性能、降低噪声对改善车辆行驶安全性、舒适性等有重要意义。由于冷却模块所处的前舱结构十分复杂,传统设计方法周期长、成本高。本文基于流体力学、气动声学等理论知识,开展了冷却模块在热管理和噪声两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分析冷却模块的热管理特性。以分析车型前舱作为热管理研究对象,采用三维、一维及联合仿真的计算方法,对三种典型工况(怠速,爬坡和高速)时前舱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求解,探讨各换热部件的散热性能,并与环境舱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维仿真可以较为精准的得到前舱流体流动分布特性;一维热仿真时间短,可以快速指导换热部件的匹配;结合一维和三维的联合仿真结果具有两者的优势,在流场和温度场上精度均较高。其次,分析冷却模块的噪声分布特性。建立流场模型,在稳态下求解冷却模块周围气体流动特性,与相关气动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接着通过瞬态计算,基于涡声理论对冷却风扇周围声源分布进行探讨。最后在LMS Virtual.Lab中采用边界元方法进行声源等效,求解监测点声压级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冷却模块气动噪声主要来源于风扇旋转的离散噪声;进出风口声压级有一定差异;增加等效声源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精度。最后,对恶劣工况时冷却模块的布置进行多方案虚拟优化。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以下结论:在热管理方面,中冷器下置方案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案,综合性能相对较优;在噪声方面,冷却模块气动噪声主要取决于风扇自身形式,包括结构和转速等,冷却模块的布置对噪声影响有限。本文主要对冷却模块周围温度和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通过相关试验进行验证,为冷却模块在这两方面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虎林;夏成明;易湘斌;;产品开发中的多软件联合仿真技术[J];机械;2007年S1期
2 李虎林;易湘斌;;产品开发中的多软件联合仿真技术[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4期
3 贾炎;权龙;;大惯性柔性负载电液牵引系统联合仿真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9年04期
4 吴晓明;赵燕;;液压凿岩台车钻臂变幅系统的联合仿真[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2年09期
5 崔栋良;梁利华;张松涛;;三轴模拟摇摆台机电联合仿真研究[J];应用科技;2009年09期
6 李朋;魏民祥;侯晓利;;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建模与联合仿真[J];汽车工程;2012年07期
7 冯江涛;郭晓松;冯永保;姚晓光;;大型起升系统联合仿真及控制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年11期
8 肖民;韩现鹏;;船用柴油机热力学与动力学联合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4年02期
9 韩俊平;叶红;;几种软件的联合仿真研究[J];轻工科技;2012年03期
10 于学兵;郑振森;;基于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联合仿真[J];汽车科技;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仝勖峰;黄进;张官亮;;伺服系统分析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技术[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双双;张豫南;张朋;赵玉慧;;电传动履带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联合仿真[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余佳;宋杨;侯维岩;;基于MANET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联合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段勇军;史峻冬;平丽浩;杨国来;;雷达天线座机电联合仿真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霏霞;曾声奎;马纪明;田华东;;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在舵机可靠性研究中的应用[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佘建国;赵同铭;;基于Adams和AMESim的海下平台拖缆系统的设计与联合仿真[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佳东;彭天好;朱刘英;胡佑兰;;基于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泵控马达复合调速系统控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俞滨;孔祥东;姚静;艾超;马茜;;自由锻造油压机同步平衡控制系统联合仿真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戚雪飞;一院一部 携手高校成立联合仿真中心[N];中国航天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电源仿真技术及其在CCD相机电源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德新;挖掘机LS系统机液联合仿真及抗饱和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陈奎;基于机电液联合仿真的液压机锻造精度与速度参数匹配技术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陈江波;基于联合仿真的重型汽车防侧翻控制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5 赵新刚;外永磁转子高速爪极电机联合仿真与控制系统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6 郭文宇;基于联合仿真技术对类SCARA机器人的分析与优化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雁平;工业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多粒度层次模块化混合建模与联合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隋毅;基于并联机构的海上稳定平台的机液联合仿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李琳娜;矿用铲运机全液压转向系统机液联合仿真及优化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鹏飞;车辆冷却模块热管理和噪声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45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4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