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温度加权PID控制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温度加权PID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工程 再生制动控制 充电电流控制 加权PID控制 电池热管理 主动控制
【摘要】:针对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建立了二自由度集中参数电池热模型,结合汽车行驶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电动汽车实际运行工况下电池的实时热响应模型。通过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试验获得了电池热模型的参数,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电池的热响应,提出了基于加权比例积分微分法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在满足制动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调节电机制动力分配系数来实现电池充电电流的主动控制,从而控制生热源。在典型循环工况下,对比分析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与传统制动控制方案的电池热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制动对电池的温升产生一定影响,汽车运行工况中再生制动的比例越大,电池温升越快;再生制动控制方案能够有效地调节充电电流幅值,在美国激进高速循环工况的长下坡条件下,电池的最高温度比传统制动控制方案降低了2℃,电池荷电量提高了10%,因此,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能在确保能量回收的同时兼顾电池温升的主动控制。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12B01)
【分类号】:U469.72
【正文快照】: 0引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要求为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围绕电池安全性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电池过热和模块间温度不均现象而导致的热失控问题[1]。纯电动汽车电池连续工作在充电和放电模式,电池处于持续生热状态,当环境温度较高或充放电需求功率较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保福;贾力;张竹茜;谭泽涛;;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11期
2 李会峰;庞静;卢世刚;;锂离子电池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12期
3 王彦红;张成亮;俞会根;盛军;宋佳;曹艳军;;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3年22期
4 林俊杰;杜娟;洪宇翔;徐培翔;;PCM用于锂电池散热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4年04期
5 欧阳陈志;梁波;刘燕平;赖延清;刘业翔;;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安全性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4年02期
6 蔡燕凤;张远明;黄加军;李伟善;李小平;;锂离子电池过温保护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电池工业;2013年06期
7 李宏;周锰;招润华;;功能性薄膜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年13期
8 李月姣;李雅静;吴锋;陈实;;有机硅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2014年22期
9 饶睦敏;高标;傅昭;;负极磁化处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池工业;2014年Z1期
10 梁曼;刘燕林;;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有机锂盐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然;李革臣;于智龙;;高功率锂动力电池安全性技术研究[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生;锂离子电池新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饶中浩;基于固液相变传热介质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宋刘斌;锂离子电池的热电化学研究及其电极材料的计算与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4 肖围;锂离子电池用复合型PVDF-HFP基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陈静娟;多孔无机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平平;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高安全性电池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蔡丹丹;基于石墨烯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田雷雷;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调控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陈建超;粘接剂与隔膜力学行为对锂离子电池失效及安全影响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朱政;磷酸铁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陈志;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分析及优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 崔兴华;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李维;水热法制备锡基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赵佳男;离子液体PI_(13)TFSI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及其二元体系的电导率测定[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冉盈;新型PVDF-HFP/HPMC基锂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周东慧;钒酸钠纳米线作为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徐行;六氟磷酸锂的制备及其乙腈配合物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陈建功;锂离子电池PTC安全电极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丹丹;预充工艺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聚苯胺改性负极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10 邓仲卿;FSE赛车电池散热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海;刘迪;王冬梅;;电池温度智能监测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16期
2 汪茂海,郭航,马重芳;运行参数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动态响应的影响——Ⅱ电池温度,氧气压力和流量[J];电源技术;2005年06期
3 李聪聪;陈强;喻凡;陈振辉;Kroepke Karsten;李君;;起停系统电池温度建模及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13年01期
4 曹广益;孙文辉;;溶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温度特性的建模与求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5 瞿进;诸洵治;;BC30型控温标准电池温度特性的讨论[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6 沈承,曹广益,朱新坚;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燃料电池温度非线性建模与预测[J];系统仿真学报;2002年07期
7 叶丁丁;廖强;朱恂;李俊;;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运行温度特性[J];电源技术;2009年10期
8 于如军;刘秀清;曹广益;朱新坚;黄炳强;吴秋轩;;管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建模和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7期
9 赖勤志;尹鸽平;王振波;;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10 程雪涛;徐向华;梁新刚;;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热系统的性能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佳;吴玉厚;孙红;陈士忠;;温度、压力对PEM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小王;馅饼?陷阱?揭露走私手机硬伤[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1278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27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