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变强度薄壁金属管件的吸能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14:18

  本文关键词:变强度薄壁金属管件的吸能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被动安全 抗撞性 变强度 薄壁管件 轴向压溃 数值模拟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汽车交通事故频发。提高车身所用薄壁管件的吸能效果,是减少事故中损失的重要手段。为此,有必要研制吸能效果好的新型薄壁管件。通常的薄壁管件都是等强度的,由于变形模式不稳定,需要有预先压制的诱导槽。如果将等强度的薄壁管件进行分区局部淬火处理,制备出长度方向上存在淬火区和非淬火区相间的管件,则由于其各区域力学性能差异,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会有很大变化。本文即针对这种新型变强度薄壁管件进行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选用DP590和HC260LA两种材质的汽车用钢薄壁管件,用感应加热设备对其轴向局部区域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随后放入盐水中淬火,获得变强度薄壁管件。这种薄壁管件可分为三个硬度逐渐增大的区域,即原始组织区、热影响区和淬火区。由于在淬火区域生成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因此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得到提高。DP590淬火区域的屈服强度提高48%~52%,抗拉强度提高29%~31%,HC260LA的屈服强度提高52%~61%,抗拉强度提高65%~73%。在100t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原始等强度薄壁管件与新型变强度薄壁管件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以考查其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比等强度薄壁管件,变强度薄壁管件具有更好的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DP590材质的变强度薄壁管件最大总吸能提高72%,最大平均载荷提高72%。HC260LA材质的变强度薄壁管件最大总吸能提高38%,最大平均载荷提高37%。利用LS-DYNA软件对所制备的薄壁管件进行了动态压缩数值模拟,分析其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变形总是从原始组织区开始。变强度薄壁管件中的原始组织区起到诱导槽的作用,可以通过优化原始组织区和淬火区的分布,控制峰值力出现的时机和大小,以优化整个碰撞效果。变强度薄壁管件制备简单,相比带诱导槽的等强度薄壁管件成本低,因此在未来汽车的薄壁结构吸能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杰;陈浩;强旭华;陈海宁;;诱导槽对薄壁梁碰撞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4年12期

2 谭丽辉;谭洪武;毛志强;崔晓梅;徐涛;;具有不同诱导槽结构的薄壁圆管抗撞性优化[J];振动与冲击;2014年08期

3 吴旭;王显会;路先锋;魏然;;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薄壁构件耐撞性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年03期

4 万鑫铭;徐小飞;徐中明;李阳;赵清江;;汽车用铝合金吸能盒结构优化设计[J];汽车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5 郝亮;徐涛;崔健;吉野辰萌;;参数化诱导槽设计的吸能盒结构抗撞性多目标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6 荆友录;王健;;组合薄壁直梁的耐撞性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7 潘啸波;;热轧双相钢动态连续冷却转变及微观取向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1年22期

8 侯淑娟;龙述尧;李青;;薄壁构件的长度对抗撞性影响的研究[J];机械强度;2008年01期

9 董光;王大志;张金换;黄世霖;;Side Structure Sensitivity to Passenger Car Crashworthiness During Pole Side Impact[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年03期

10 高晓庆;尤国武;谢禹钧;;车辆典型薄壁梁碰撞性能的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智亮;薄壁结构轴向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分析与改进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赵志杰;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杰;基于仿生学的汽车低速吸能盒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董喜文;金属薄壁管的耐撞性优化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枝丹;多胞填充薄壁构件的抗撞性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13年

4 马洪波;汽车薄壁直梁参数的抗撞性优化及其变强度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董方亮;用于汽车前纵梁的金属薄壁结构抗撞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彭洪梅;汽车薄壁直梁件碰撞性能仿真及参数解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江志勇;基于轿车薄壁构件碰撞的变形及吸能特性的仿真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晓阳;低速碰撞下汽车吸能装置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刘中华;薄壁梁动态撞击的变形吸能特性的仿真与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78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278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d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