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碰撞安全带约束系统保护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正面碰撞安全带约束系统保护效果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面碰撞 预紧器 载荷限力器 驾驶员 保护效果
【摘要】:为对比在正面碰撞中,不同安全带预紧器及其组合、不同载荷限力器的各限力等级对驾驶员安全性的影响,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型轿车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安装卷收器与带扣双预紧器、带扣预紧器以及卷收器、带扣与锚点三预紧器分别能使驾驶员头部伤害指标HIC36、髋部合成加速度a以及左、右大腿力Fleft、Fright降至最低值360.35、418.03 m/s2、2 018.34 N、1 245.21 N;当未安装预紧器时,HIC36、胸部3 ms合成加速度T3MS、上颈部剪切力(负值)Fx-、上颈部轴向力(正值)Fz+、Fleft、Fright以及a分别到达最大值634.73、401.45 m/s2、739.46 N、1 625.24 N、3 323.43 N、3 102.55 N以及482.76 m/s2;当卷收器载荷限力器的限力等级逐渐减少时,T3MS、Fx-、Fz+以及胸部压缩量Thpc都逐渐降低,但Fright逐渐增大;当锚点载荷限力器的限力等级逐渐减少时,Fleft、Fright、Fx-都呈上升的趋势。上述结果进一步扩展了安全带预紧器与载荷限力器的研究范围,为新型安全带约束系统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项目(2010IK084)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5M57168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0515)
【分类号】:U467.14
【正文快照】: 0前言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是乘员约束系统中最重要的保护装置[1]。从1975年至2007年间,在美国,安全带共挽救了24万多名乘员(4岁以上)的生命[2]。相关研究表明佩戴三点式安全带能够使前排乘员的死亡几率降低45%,中等伤害的几率降低50%[3]。美国交通运输部前部长Rodney Slat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西产;汽车正面碰撞试验法规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J];汽车工程;2002年01期
2 余翔,袁中凡,郭祚达,林大全;汽车正面碰撞工艺实验假人的研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亮平;徐立伟;王立春;唐正强;;轿车改进车型的正面碰撞仿真模拟研究[J];汽车技术;2006年S1期
4 张桂荣;徐太长;;汽车与障碍物正面碰撞模拟及模拟数值分析[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年03期
5 王占强;;“足”虑——C-NCAP腿部指标解读[J];世界汽车;2008年09期
6 张建;范体强;何汉桥;;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9年03期
7 陈会;;我国乘用车正面碰撞标准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9年05期
8 宋学伟;王登峰;张群;高鹏飞;;基于局部结构改进的车身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J];汽车工程;2009年12期
9 赵桂范;柳东威;孟媛媛;;轿车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01期
10 申福林;邓景涛;谢旭良;孙治华;;大客车正面碰撞的仿真及改进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新;张晓龙;孙制宇;刘玉光;;某轿车正面碰撞仿真及安全性能改进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科峰;王欣;颜长征;覃祯员;胡俊宇;;客车正面碰撞不同试验方法仿真分析[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欣;颜长征;覃祯员;胡俊宇;;客车正面碰撞试验技术及评价方法的研究[A];西南汽车信息:2012年上半年合刊[C];2012年
4 李平飞;;承载式车身正面碰撞仿真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超凡;;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评价指标的研究[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勇;兰秀菊;田景红;;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人员响应的人因分析和仿真建模[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黄凤;钞永兴;陈伟刚;;基于LS-DYNA的全宽正面碰撞对标方法研究[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葛如海;许栋;王桃英;臧绫;;大客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仿真研究[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宇;谢巍婷;王兴华;;提高微型车正面碰撞被动安全性研究[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马进;张秀琴;吴沈荣;施欲亮;;前碰中后排女性乘员伤害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专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文;中国汽车开始“正面碰撞”[N];光明日报;2000年
2 王瑞;“试”不宜迟 宇通率先完成校车正面碰撞试验[N];中国旅游报;2012年
3 雷飞邋悴黄X 陈会松;华菱完成汽车正面碰撞安全试验[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冯敏;“分数”背后的故事[N];国际商报;2006年
5 谢莉葳 张鹏 实习生 宋 鹏文;六款车碰撞结果说说看[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6 ;“分数”背后的故事[N];财经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静仪 孟莉;碰撞——平头轻客难闯的一道关[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史天舒;国家汽车碰撞安全新标准有望出台[N];经济参考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桂俊松;轻客是短头好还是平头好?[N];中国汽车报;2002年
10 管学军;大众:把安全写入基因[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玉梅;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刘维海;轿车正面碰撞被动安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大志;基于乘员保护的汽车正面碰撞结构设计与变形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崔崇桢;多种典型工况下的汽车正面碰撞性能协同优化[D];湖南大学;2014年
5 唐洪斌;乘用车正面抗撞性设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7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27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