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模型的整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逐层分解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01:24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型的整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逐层分解方法研究 出处:《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车辆动力学 操纵稳定性 性能指标 逐层分解


【摘要】:汽车性能指标逐层分解方法是汽车底盘正向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整车操纵稳定性指标,给出了车辆性能指标逐层分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数学表达式。选取不足转向梯度和侧倾梯度作为整车指标,通过车辆动力学理论分析和实验设计方法获得了总成特性参数,并利用基于总成特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分解得到相应的总成特性指标。仿真结果表明分解指标计算的整车性能指标与目标基本一致,检验了性能指标分解的可行性和分解结果的正确性。
[Abstract]: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vehicle performance index layer by layer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forwar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chassis. The basic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of vehicle performance index layer by layer an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are given. The insufficient steering gradient and the roll gradient are selected as the whole vehicle indexe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vehicle dynamic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the parameters of 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are obtained. The vehicle 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is decomposed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assembly characteristic index.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index calculated by the decomposition index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arge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
【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626)资助
【分类号】:U463.1
【正文快照】: 汽车性能指标逐层分解方法是汽车底盘正向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整车性能指标确定后,将整车性能指标逐层分解到系统特性指标、总成特性指标和零部件特性指标,从而实现从整车到系统、从系统到总成、从总成到零部件的逐层设计过程,并通过各层设计指标逐层保证上层指标来实现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坤;范例;司利增;;车辆操纵稳定性能评价仿真系统设计[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孙丽;刘永臣;张二坤;;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的改进网状图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6期

3 林克龙;陈宪明;刘志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及其试验方法探讨[J];专用汽车;1992年04期

4 原田宏;刘书城;;操纵稳定性技术的回顾——对操纵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尝试[J];轻型汽车技术;1997年02期

5 王良模;尹浩;魏雪军;章骏;赵振东;;某轻型越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5年10期

6 李文杰;丁玉兰;简小刚;;基于安全行驶的人车系统操纵稳定性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年02期

7 朱学斌;高峰;;多轴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J];汽车技术;2008年08期

8 袁明;管西强;李松波;张建武;;基于预计误差方法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模型辨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9 陈士安;顾彬彬;邱峰;何仁;李春;;车速变化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黄世伟;屈玉峰;赵传林;;半挂运输车操纵稳定性的蛇形试验仿真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孟昕;徐中明;陈志军;;两轴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初步分析[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刘喜东;马建;;汽车非线性开环系统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指标的探讨[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小飞;魏朗;;虚拟试验技术在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亚南;周瑾;李辉;雷龙;;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储江伟;施树明;邹玉凤;;车辆纵向加速度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侯炜;杨亚娟;刘红领;张德超;;车辆定半径稳态回转仿真试验方法研究[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潘筱;刘永;杨爱军;;ADAMS在汽车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潘筱;刘永;杨爱军;;ADAMS在汽车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9 刘喜东;马建;;Matlab下的国产大客车操纵稳定性研究[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秦东晨;赵红宇;陈立平;钟毅芳;;面向SUV车型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动态优化设计研究[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栏目主持 黄震;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续)[N];当代汽车报;2006年

2 栏目主持 黄震;汽车的操纵稳定性[N];当代汽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春;8×8轮毂电机驱动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邢如飞;乘用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郑军;新概念车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秦东晨;面向运动型多功能车操纵稳定性的建模、仿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浩;客车操纵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孙丽;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混合动力客车平顺性评价与优化[D];江苏大学;2012年

7 晏愈光;大型客车非线性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韦超毅;拖挂式房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9 王睿;客车主动侧倾控制及操纵稳定性数据管理平台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袁明;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海松;基于整车操纵稳定性的悬架硬点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若城;提高半挂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的参数优化匹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童启明;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指标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佼;扭转梁悬架优化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5 邢天龙;汽车悬架K&C特性分析及其EDBS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刘勇;基于操纵稳定性的N2车型底盘结构改进与优化[D];天津大学;2014年

7 吕浩;某轿车操纵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雷兵兵;客车操纵稳定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9 蒋先平;汽车主要总成参数关于操纵稳定性的灵敏度分析及优化[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伊鸿慧;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整车操纵稳定性建模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9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399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