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结构稳健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结构稳健优化设计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动汽车 轻量化 动力电池箱 稳健性 结构优化 拓扑优化 形貌优化
【摘要】:本文在汽车轻量化的大背景下,以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理论,综合运用拓扑优化和形貌优化技术,对动力电池箱结构进行了稳健优化设计,提高其动静态综合性能并且实现轻量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基于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基本理论,建立了动力电池箱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总结了有限元建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模型简化、几何清理、网格划分规律及网格质量控制指标等,并针对焊接和螺栓连接等机械连接方式,对比讨论了其常用的模拟方式,最终建立了网格质量达到标准的有限元模型。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动力电池箱模态特性和静态特性进行分析。计算了电池箱的前六阶自由模态及约束模态,并对其模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计算了电池箱在垂向颠簸、左转弯、右转弯、前进制动、倒车制动五种典型载荷工况下结构的应力、变形情况,并对其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然后,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对动力电池箱进行确定性拓扑优化设计。针对单区域拓扑结构材料分布不理想的问题,利用多区域拓扑优化方法,提出四种分区方案,并分别进行动态、静态、多目标多区域拓扑优化。动态拓扑优化以提高结构前五阶固有频率为目标;静态拓扑优化以提高结构在五种典型载荷工况下的刚度为目标;动静态多目标拓扑优化以同时提高结构刚度和固有频率为目标,实现同时改善结构动静态性能的目的。最后,对动力电池箱进行稳健优化设计。提出了基于稀疏网格技术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并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将稳健设计问题的目标函数处理成目标性能均值与标准差的线性加权组合。针对三种精度等级情况,对电池箱进行了稳健拓扑优化计算,同时应用形貌优化技术,综合考虑加工工艺性要求,提出了两种加强筋布置方案,并重构模型,通过与动力电池箱原始结构进行动、静态性能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新结构在提高电池箱动、静态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减重达7~10%。
[Abstract]:In this pap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utomobile lightweight, taking a power battery box of an electric vehic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theory, 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morphology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re used synthetically. Robust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ower battery box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o improve its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lightweight.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of continuum structure.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power battery box is establish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such as model simplification, geometric cleaning, mesh division rule and mesh quality control index, etc.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such as welding and bolt connection, the common simulat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Finall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mesh quality is established. Secondl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modal and 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battery tank are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first six free modes and constrained mod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mod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attery box under five typical load conditions, such as vertical jolt, left turn, right turn, forward brake and reverse braking, are calculated, and its static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eterministic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ower battery box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continuum structure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 of single area topology structure is not ideal, the multi-region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is used. Four partition schemes are proposed, and dynamic, static,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region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 topology optimization aims at increasing the first fiv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e. The aim of static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to improve 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five typical load conditions. Dynamic and static multi-objective topology optimization aims at increasing the stiffness and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the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Finally. A robust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based on sparse grid technology is proposed and based on probability theory.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the robust design problem is treated as a linear weighted combination of the mean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target performance, and the robust topology optimization calculation of the battery box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hree classes of accuracy.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topography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considering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two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schemes are proposed, and the model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power battery b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new structures can improve the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box and achieve lightweight, and the weight loss can be as high as 71010.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海军;;邦普:动力电池的中转站[J];资源再生;2011年09期
2 刘芳波;郭楚怡;赵恒晨;;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3 谢元锋,康志君,吴伯荣,朱磊;动力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工业;2000年07期
4 焦庆丰 ,刘涤萍;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J];大众用电;2001年04期
5 刘亚飞,白厚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最新发展动向[J];新材料产业;2003年05期
6 蔡年生;国外鱼雷动力电池的发展及应用[J];鱼雷技术;2003年01期
7 ;武汉力兴全力打造动力电池检测设备[J];电源技术;2004年04期
8 ;“2005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J];新材料产业;2005年06期
9 厉海艳;李全安;文九巴;张清;张荥渊;;动力电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立松,张晶;大容量锂动力电池化成电源全数字控制技术[J];电源技术;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飞;李建玲;赵淑红;王子冬;王新东;;锂动力电池性能衰退规律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2 胡信国;;动力电池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马军;李爱魁;杜涛;刘飞;;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配组工艺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伟东;王海涛;;动力电池新型材料[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曾小华;陈万忠;吴强华;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试验检测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6 闫智刚;杜虎;王仲飞;;慢脉冲化成技术在铅酸动力电池中的应用[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亚飞;陈彦彬;白厚善;;动力电池与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徐舟;唐有根;唐广笛;;锌-空气动力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9 杨毅夫;;中倍率方型塑壳氢镍动力电池开发(摘要)[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建军;何向明;王莉;任建国;刘志祥;;水下航行器用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研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碧君邋陈建军;牵手香港超霸 力元新材进军汽车动力电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主持人 陈瑜;动力电池:奏响新能源汽车序曲[N];科技日报;2008年
3 孙广明 顾介铸;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在泰州成立[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晓东;中关村成立动力电池产业联盟[N];北京商报;2010年
5 记者 张海燕;江苏成立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创新联盟[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义雷;动力电池,增长莫忘“退烧”[N];科技日报;2010年
7 海伦;部大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张海燕;工信部将制订动力电池发展思路[N];中国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江春文;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N];中国冶金报;2010年
10 黄腾飞;谨防“伪国产”企业冒领动力电池政府补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征;电动汽车光伏充换电站集成系统的优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2 张潇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集成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姚雷;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郑勇;磷酸铁锂/石墨动力电池的衰退行为及老化机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国洪;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7 于智龙;基于自放电技术的电动车用锂动力电池SOC预测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高纯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预测模型及抗扰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年智;基于ERT的动力电池内部视电阻率温度特性与安全状态监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松松;基于LPV-Kalman滤波的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尤适运;动力电池主动均衡策略和SOC估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鹏;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维;动力电池梯次开发利用及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侯兵;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7 黄Z,
本文编号:1415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415512.html